20世纪的湖北,是一个传统与现代并存,开拓和创新齐驱的时代。在这一内陆腹地,经历了近代中国的风云变幻,见证了新中国的翻天覆地,同时也开创了一个全新的时代。这百年间湖北美术的发展,名家辈出,新锐迭起,既承袭了传统之“流”,又经历着当代之“变”。
“百年纵横——20世纪湖北美术文献展”,以梳理史料为主,旨在全面反映20世纪湖北美术发展的主要脉络及创作成果,从不同的专题和角度,将其放在中国近现代变革及当代发展的背景中进行全方位的梳理、比较、研究,以使湖北在一个开放性的空间中展示其美术史的独特位置和意义;并由湖北的独特贡献出发,进而展开对20世纪中国美术状态的关注和研究。
展览以历史为线索,由“民国时期美术”(1911—1949)、“新中国时期美术” (1949—1978)和“新时期美术”(1979—2000)三个部分构成,一方面从代表性艺术家和代表性作品入手;另一方面,也从构成重大美术史意义的思潮、现象等出发,多方收集文献史料及研究著述,进而深入探讨文化结构中的艺术活动以及艺术活动中所呈现出的多样化形态。
民国时期,社会性质的更替带来了文化的转型,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之下,湖北美术发生了巨大变化。此时,美术社团不断涌现,美术展览非常活跃,地方性美术交流日益频繁;新式美术教育顺势兴起,“武昌艺专”的建立和专业化美术教育的形成,使湖北的美术教育走向系统化;轰轰烈烈的武汉抗战美术运动,汇聚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文艺界人士,大型宣传救亡活动风起云涌,武汉一度成为当时中国抗战文艺运动的中心与抗战美术运动的中心。
新中国时期,党和国家的文艺政策的统一,让湖北美术进入了一个新纪元:美术组织体系逐步完善并制度化,社会性的美术工作全面展开;在文艺“为工农兵服务、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基本方针的指导下,美术逐渐成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一部分。50、60年代,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文艺方针的指导和政府的组织与支持下,各类美术展览活动和创作活动甚为繁荣,涌现出一批优秀的、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美术作品。该时期既有省、市美术作品展等大规模的综合性展览,也有相当数量的国内、外美术交流展;既有以专业美术工作者为主体的年画、连环画、宣传画等创作活动,也有工农兵美术创作力量的崛起与活跃。值得一提的还有“一冶工人版画”、“黄陂农民泥塑”等在特定时期出现的特殊艺术形式和创作群体。湖北的美术教育在此时亦掀开了新的一页,各级美术教育机构经过重组、改制,短期内迅速创建,美术教育体系逐渐完备。
新时期,在改革开放的洗礼下,解放思想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在相对宽松和开放的文化环境中,湖北美术与此前相比发生了质的变化。“文革”期间被中断的美术单位和机构的工作相继恢复,形式多样的展览与活动接踵而来,以创新为宗旨的各种美术团体与画会纷纷成立。在解放思想的旗帜下,主题性创作努力破除单一模式,大胆创新,成熟的艺术风格不断涌现,理论研究的热潮也迅速形成。与此同时,伴随着思想解放运动的深入,湖北的“新潮美术”应运而生,并形成强劲的发展势头。主旋律美术的厚度与探索性美术的活力,以及创作的多样化与理论的共振,共同构成了湖北美术的新景观。
纵观上个世纪的湖北美术,跌宕起伏,异彩纷呈,与同时期中国社会文化环境及美术格局的演变息息相关;但在风潮之外,又因其固有的地域特质和文化属性,保持着相对的独立性。从这一角度来看,一段美术史,就是一部社会文化思想史与发展史,故美术史所涉及的范围,不仅仅是艺术本身的问题,也与政治、经济、文化,甚至地理风情等密切相关。
“百年纵横——20世纪湖北美术文献展”是湖北美术馆以地域美术史为课题策划实施的固定陈列展。她既是湖北美术馆“立足本土,面向世界;兼顾历史,重在当代”的办馆宗旨的直接体现和深层演绎,又是湖北美术馆建构地域美术史、彰显地域文化的重要一步。
每一时代的文化与艺术,都具备与之相应的特质,并包含有其文化的自觉与自信。文化的自觉,往往源于责任感和使命感的驱使,而文化的自信,则取决于不懈的坚持与努力。作为公共艺术展示与研究的平台,湖北美术馆有责任去推进湖北艺术的发展,并使之产生影响。我们希望,通过“百年纵横——20世纪湖北美术文献展”,让湖北美术有相对完整的历史性展示,让广大观众能随时浏览到湖北美术的全貌;同时,希望这一展览所涵盖的文献、作品,以及由此而呈现出的美术史脉络,能为研究地域文化艺术提供较为完整的史料,并随着研究的展开产生持续的影响与意义。这是策划实施本次展览的主要目的,也是美术馆面对时代潮流所作出的选择。
增补历史、彰显特质、推扬艺术、构建文化,是一座美术馆的使命之所在。在各方的关注与支持下,湖北美术馆有幸承载起这份使命和责任,愿与大家共同见证、分享近百年来湖北美术繁荣而多样的面貌与丰富而精彩的历史。
湖北美术馆
2012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