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08版:评论

浅谈诸乐三写生

  2012年为我国著名花鸟画家诸乐三先生(1902年——1984年)诞辰110周年,先生原名文萱,字乐三,号希斋,浙江安吉人,生前为浙江美术学院教授、西泠印社副社长、浙江省美协副主席等。

  诸乐三写生主要集中在上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初期,一方面是由于国家政策要求,美院组织教师及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体验生活,有机地将生产与教育、艺术创作相结合。另一方面诸乐三积极主动与师友一起写生积累,收集素材,寻求创作的源泉。其遗存的近300幅写生画稿题材之广、数量之多、质量之高,可以深切地感受到老一代艺术家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对新生活的讴歌与赞美。

  诸乐三写生题材的多样性

  众所周知,诸乐三成就最高的是花鸟画,他是吴派艺术的重要传人,集诗、书、画、印于一身的艺术家。他的绘画题材不仅仅局限于花鸟,从诸乐三写生稿中我们可以看到题材的多样与开拓。

  首先,诸乐三生长于安吉农村,有着很深的乡土情结,在他笔下,除了梅、兰、竹、菊等大众喜闻乐见的题材外,出现了如棉花、水稻、向日葵等大量的农作物。这些大都没有前人的范本,也没有参考的对象,只有对农村生活有深刻体验和感受,才能画得如此生动真切,大大拓展了花鸟画的新天地。

  其次,雁荡及黄山之行。原以花鸟主攻的诸乐三在50年代起,也开始创作探索山水画。仅黄山写生画稿就多达80余幅,每张写生极其深入,构图相当完备,可直接作为山水画创作的粉本,也为后学者提供了宝贵的学习参考资料。

  再次,大量动物素材的搜集,也是诸乐三写生的一个重点和课题。为了拓展吴派艺术,诸乐三有意识地写生了大量的禽鸟、昆虫、家畜、走兽以及水生动物,为以后的教学及创作做了大量的积累工作。

  除了山水、花卉、禽鸟等众多题材外,诸乐三对人物画也有所涉猎,特别是1957年在桐庐画了多幅劳动人物的速写,为特定时期政治命题画提供了保障。

  诸乐三写生的审美价值取向

  诸乐三写生一方面继承了优秀的传统人文精神以及黄宾虹的美学思想,另一方面更加注重生活感受,他写生的审美价值取向主要有以下特点:

  生活与艺术

  诸乐三在写生上有着不同寻常的认识,根据需要,把对象强化或者弱化。使得表现对象之美更突出、更感人,如黄山的奇诡、雁荡的浑穆、宋梅的傲姿、山花的烂漫,特别是农作物题材,注入了诸乐三全部的情感,如《番茄盈架》、《马铃薯》、《玉米》等作品,更具有新的时代精神和个性化的思想情怀。

  多样与统一

  自然界中,我们写生的对象在造型上有长短、高低、大小、刚柔、方圆等一系列互相对应的因素。能在一个画面做到统一和谐,完全取决于画家的功力及素养。如《灵峰》、《凝碧潭》等作品,画面中建筑物极多、山头造型各异、多种皴法并存,但丝毫没有杂乱无章之感。反而认为是一张张完整、饱满的创作粉本。

  繁复与简约

  诸乐三在写生中能繁复与简约并重,在20世纪中国画家中也是不多见的。他在表现繁复的对象时,以极其丰富、细腻的笔触刻画山石结构、变化及质感,乃至于树木的鳞片特征。如1960年《安庆至九江途中》写生系列,就以简练、自由的长线条画出山脉的轮廓、走势,更以概括、肯定的短线画出房屋、树木以及帆船。

  诸乐三写生在创作中的应用

  诸乐三全面继承了吴昌硕所提倡的文人画精髓,但吴昌硕的“写气不写形”的美学理念很难表现自然世界的情趣和意境,更无法和新社会创作要求相适应。自50年代起,诸乐三逐渐放弃了吴派的程式,把写生的对象应用到创作中来。一方面是对笔墨的锤炼。诸乐三在用笔上的疾徐、起收、力度、刚柔以及用墨的韵致、虚实、层次更加考究与精致了,如《玉米红蓼》,就是1958年以海宁荆山社写生稿进行创作的,以饱满、大气且水墨淋漓的用笔画出玉米叶子的穿插与翻转,又以精致、细腻的笔触画出滋润、劲挺的蓼花,将气魄与精致有效地统一在一个基调中,成了那个时代具有影响力的作品。另一方面更加注重对象的描绘,手法上有双勾、大写意、兼工带写、积染等。诸乐三在创作中追求造型相似和描绘对象的深入,都是对“金石画派”绘画性弱势的弥补及发展。不论是栏间的红柿、寻觅的白鸡、相逐的瓦雀、低偃的鹌鹑、休憩的竹鸡,还是常见的南瓜、萝卜、豆荚、马铃薯等农作物,他都表现得十分鲜活,诸乐三在表现新题材时,在技法上进行尝试与探索。如1964年在上虞南村写生的《蚕豆花》,以双勾填色的方法来描绘对象,先用丰富多变、刚柔相济的墨线勾勒出蚕豆花的造型,再以清丽、古雅的颜色来填充,一帧耳目一新、生活气息扑面而来的精致之作呈现在读者面前。又如《棉丛》是根据海宁荆山社写生的粉本进行创作的,在表现白茸茸的棉花时用勾中带皴、虚实相间、中侧兼用的笔法,又以淡墨在花朵外大肆渲染、烘托,再以奔放的笔触画出叶子,将棉花表现得淋漓尽致、形质俱佳,成为诸乐三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之一,也成为那个时代的强音。诸乐三在创作中追求的形质与神韵兼顾,且将艺术引向自然、步入生活的理念,为吴派艺术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

  当我们面对先生众多写生稿时,不仅为他矢志艺事、终身不渝的执著精神以及他为浙派花鸟画创作提供了明确方向所感动,更为老一辈艺术家崇高的画品、人品所激励,是后学者永远值得怀念与品味的。


美术报 评论 00008 浅谈诸乐三写生 2012-12-22 2842626 2 2012年12月22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