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03版:时评

从竹到纸的蝶变

探营富阳手工竹纸工艺

  书画专业的朋友们对于白唐纸应该不会陌生,而白唐纸就是漂白后的元书纸,因为它与日本唐朝时所使用的纸张效果非常接近,日本人将它取名为“唐纸”,但“唐纸”没有漂白过,是偏黄的(本色),所以就有此得名。

  而事实上,元书纸又真正是富阳传统手工竹纸的代表。为了深入了解富阳手工竹纸的特性,12月16日,记者来到了富阳黄公望村——富阳竹纸的重要传承人李法儿所开的浙江缘竹坊。

  传承人李法儿的祖先们一直把制造元书纸视为“活命之本”,其家族生产的元书纸,称为“裕”字号元书纸,李法儿未满10岁时,就天天目睹父辈们砍竹、办料、抄纸、烘纸,道道工序看在眼里。十几年来他苦心钻研,研究出白色元书纸的制作,为富阳竹纸业注入了新鲜的血液。“白色的元书纸,我试验了十几年,但经济方面是很有困难的,我在社会上借一些高利贷,来维持厂里面的生产、产品的开发。”李法儿对传统竹纸的热爱,使他依然坚守着这方大多人已经抽身离去的领域。“这样的东西在我手里,我一定要把它传承下去,好像有一种社会责任感。”

  在李法儿的儿子李军伟的带领下,记者将厂里正在进行的工序走了一圈,并且亲自体验了一回,虽然由于季节的关系,没能亲眼目睹纸农上山采料的过程,但在采访中也感受到他们工作的艰辛。

  李军伟介绍,每年的农历小满前后,纸农们开始上山采料,之所以选择这时候采料,是因为这个时候的竹子纤维组织发达,长短软硬适度,便于纤维分解。嫩竹砍下后成捆放入水中浸泡,到竹竿由青变黄便可捞取洗净,敲打松软,而后洒上石灰浸泡,使其进一步脱青变白,石灰也会使竹料纤维分解。接着是煮火,在黄锅蒸煮两次,黄锅直径8尺到一丈,高约9尺,能容竹料一万多斤。第一次蒸煮六七天,竹料柔软、纤维分解。他介绍说,这个环节掌握火候非常重要;蒸煮后用清水清洗,然后利用人尿发酵,人尿会脱去竹料上硬性的石灰质,使竹纤维软化,这是富阳独创的发酵法,这也是富阳造纸的特点之一。

  经过密封发酵后的竹料放在清水潭里泡10多天,直至水色转红变黑,说明竹料已经成熟,把成熟的竹料榨干,富阳竹纸的原料就算基本加工完成了。而将榨干水分的竹料制浆,是整个工序中最重要的过程:先在石碾上碾成像棉花团一样的粉末状,再放入水池中漂白制浆或直接制浆,漂白后的成了白唐纸,直接制浆的成了本色元书纸。记者看到,捞纸工用特制的木架子,上面铺陈着一张4尺大小的竹廉,木架子往前下压入浆池,再微微轻提,均匀接住浆液,把竹廉反向,将上面的浆液一张张地重叠覆盖在大椅子上。之后再进行压榨、烘纸,先将水分压干,由烘纸工一张一张地刷在热热的铁墙上,瞬间就干透了,一张完整的元书纸就完成。造纸的辛苦主要在冬、夏天,冬天无论水温多低,都需将手伸入水中抄纸;而夏天烘纸工们要忍热站在烘纸房里、火墙前刷纸、烘纸。

  传承人的外甥章群标,同时也是缘竹坊总经理,随舅舅做纸多年,对纸也有了独到的见解,“纸像人一样是有生命、有性格的,在南方存放足够长时间、手感也很好的纸,到了北方可能就会水土不服,躁气上来,创作效果不佳。”“因为每一种纸都是火墙上刷出来的,脱水的过程是在短时间内完成的。它的密度、火性、躁气是非常强的,这时用来书写,吸附性很差。而存放的时间长,躁气、火性在自然中消化了,纸张变柔了,吸墨性就变强。所以老的手工纸吸墨好,飞白、枯笔的表现容易渗到纸内部,这就是所谓的‘入木三分’。”

  机械文化用纸的普及,手工纸的市场需求、生产利润越来越少,很多人不愿再去做纸,都改变自己去适应市场,有的转去做竹制品的加工,有的做古籍印刷加工,还有的索性去做机械纸。而有心的传承人则延续传统手工纸文化。“我从小就看着爸爸、爷爷做纸,现在它是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也知道这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东西,而到我这一代,总不能失传。”传承人的儿子李军伟说。


美术报 时评 00003 从竹到纸的蝶变 2012-12-22 2845659 2 2012年12月22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