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源·异构
中国(温州)书画大展2012当代青年书画邀请展
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
——元·赵孟頫
本报温州讯 记者 蔡树农 通讯员 卢俊舟 作为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书法与国画在中华文化历史发展进程中不断相互影响、发展,历代名家大师辈出、经典纷呈。
我国自古就有书画同源之说。魏晋时期,书法与画论都引入汉魏品藻人物的术语“骨法”一词而建立自身的审美、品评标准。唐代张彦远进一步论述了“书画用笔同法”,说:“夫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需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故工画者多善书。”
宋元以来,由于对笔墨自身审美的追求愈加自觉,国画不断吸取书法用笔的丰富变化和艺术表现力;国画也对书法的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诞生了诸多书画双栖的艺术大师,特别是明清以降,几乎所有的有成就的艺术家都是书画绝伦的。
书画相融,使得笔墨不再只是一种技能,更成为一种独具特色的人文精神。书画同源的更深层涵义即在于它们的共同规律性与审美价值,成为艺术家的人生写照,体现了艺术家对社会、人生及艺术的认识。书法与国画艺术更是因为这种人文精神而具有了更高层次的艺术价值。
12月22日,中国艺术研究院、温州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以“同源·异构”为主题,邀请刘廷龙、朱培尔、张索、管峻、周祥林、陈一耕、张公者、陈海良、丘挺、潘一见、鞠稚儒、曾三凯、陈相锋(按年龄排序)13位当代书法与国画方面都具有很高创作水平的青年书画艺术家举行中国(温州)书画大展2012当代青年书画邀请展,旨在呈现当下书画艺术家对书画同源的理解与把握,同时也作为进一步深入思考书画相关性的切入点,给当代书画界提供有效参照。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王文章题写了展标。
书法家画画和画家写书法在文人书画兴盛以后几乎完全是“同源“的。大概也只有到了今天,更多层面是专门画画的画家突然变得那么会写字,才有”文人画与画家画“之说出笼。其实,不管是文人画还是画家画,不会写字、写不好字总是难以抵达中国画的最高境界,这也是被无数历史事实证明是无可怀疑的现象。但今天搞书法的书法家去搞中国画是否就能拯救中国画呢?答案是否定的。中国目前一流的书法家同时从事中国画创作的,真还没有出现可以替代本来就搞中国画创作的一流画家。如何认识梳理这个问题,一时看不到解决办法,也许,只有像类似“同源·异构”的展览搞得多了,清醒的创作实践者和理论工作者会慢慢接近找到解决的办法,至少可以明了症结的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