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的书?
■潘剑锋(视觉设计艺术家)
前几日带着工作室的同事一行人去听 “中国最美的书” 的专题演讲,偌大的演讲厅里坐满了学生。台上演讲者是国内最知名的书籍设计老前辈。10多年前,他单身一人挑战庞大的传统印刷出版业,设计了许多精彩的书作。平日里我是极其敬佩他的担当和勇气,但是对他当天的演讲却不敢恭维。不知道是因为这10年间,大家的生活发生了太大的变化呢,还是他老人家在老生常谈?半个小时过去了,老前辈还是那样耐心,有条不紊地叙说他对书的理解以及设计的理念,语调依然那样温和儒雅, 但见后排有许多学生已经趴在桌子上睡着了,我忽然意识到这是一场相隔半个世纪的两代人之间的现场沟通呀!我自然不敢指望老前辈迁就年轻人的稚嫩,但我以为演讲的目的不在于教会听者什么, 而应该激发兴趣和爱好,最好可以邀请听者参于到问题的思考中,启发大家共同来关注话题的命运。所以讲演者必须考虑到听者的生活经验,尽可能从听者的感受中开发一些话题,才有可能让听众印象深刻,直至达到传播思想或激励行动的最终目的。
而对于许多“最”的称谓,总是觉得有吹嘘之嫌,“中国最美”是一个什么概念?今天社会对“美”的定义估计跟10年前的应当又有所不同。而我们每个人对美也有自己的见解,主办方将如何评判“最美的书”,给大家一个交代估计是件不容易的事。同时“最美的书”对今天的生活又意味着什么?装帧精美的书自然悦目可人,但书的本意是传播观念思想,更重要的是启发读者自身的智慧。所以我个人倒希望书本无须那么“美”,有时候“丑”一点也许可以更加吸引人们的眼球和突出内容的特色及作者的观点。 过于精美的书,让人不舍得打开,过于奢华的装帧甚至会削弱文字应有的思想力量。我倒希望有一个最“丑”的书的比赛, 也许可能启发出一些更有价值和争议的思考。
见到了“中国最美的书”应当是荣幸之至,但奇怪的是,往日那种见到好书爱不释手的感觉好像人间蒸发了一样,我怎么就变得这般麻木了? 结果问了同去的设计师,他们或多或少也有这种感觉。也许我们已经彻底地进入了网络阅读时代,在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习惯了ipad, 习惯了愤怒的小鸟。那么以纸本为媒介的书籍设计将会面临怎样的挑战呢?
刚巧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会见了几位来自新华书店系统的客户。他们告诉我由于网络销售带来的压力,传统实体书店正在面临巨大的变革。新的书店经营模式必须从视听教育综合生活体验的角度进行重新设计,我想正在发生的这一切正将我们带向一个更多元的时代,不管接受与否,我们都将毫无选择地面对新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