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杭州·中国画双年展开幕
本报杭州讯 记者 王凯 12月28日,由中国美协、浙江省文联、浙江省文化厅、中国美术学院主办,浙江省美协、浙江美术馆、浙江画院承办的“长卷视界——第二届杭州·中国画双年展”,在浙江美术馆拉开帷幕。
本届双年展以“长卷视界”为主题,以双年展这一现代展览模式,洞察中国传统绘画的基本命题,回应中国传统绘画精神的当代转化和历史使命,从实践和理论两方面思考探讨中国画视觉体验的复兴问题。而这一独特的视觉模式,一方面可以让创作者通过一种特定的形制探究传统在当代的生命力,另一方面以此丰富视觉方式。
在中国绘画艺术5000年的发展历史中,长卷视界的方式延伸、丰富、细致化了人们的感官。而在今天充斥着数字影像的媒体时代,绵延的手卷给我们提供了关于一种可能性的思考,这就是如何能够在时代的强音下重新强调大而不空的大视域、大境界、大心胸;如何强调中国艺术的哲学内涵,进行形式与内涵、趣味性和文化性的协调统一;如何在时代脚步的迈进中,应对人们对传统审美标准的沿袭和对崭新艺术手法和思维开拓的诉求;如何在视域与心灵的静与动、变化与统一、展望与回眸之间重塑天与人的合一,以达到实现中国艺术的最初理想。
本次展览由中共浙江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副省长葛慧君与中国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冯远担任组委会主任,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为艺术总监,刘健、王赞、孙永、马锋辉作为本次展览的策展人,策展人的设立也是与首届双年展“意之大者”的一大区别。
本届双年展艺术总监、中国美术学院许江指出,展览选择以“长卷”的形式,旨在摄录中国画长卷的独特形式与内涵,追问长卷与抒怀、长卷与心理、长卷与造境的诸方关系,弘扬中国绘画特有的跨越摄影、图像的视界。
此次展览共分为三部分,分别是游目骋怀、笔笔生发、丘壑内营。游目骋怀部分是以长卷作为一种眼光和观看,而不是一时一地照相式地观看,其出发点为中国人特有的观看方式,以大观看、大视域的方式,把不同地点、不同时间所观印于心;笔笔生发是将长卷作为一种用笔、兴笔的方法,强调起心,长卷的舒展,是一种特殊的阅读方式,也是一种特殊的心理追忆的方式,握笔在手,胸有成竹,开出无尽生机;丘壑内营则是将长卷作为图示空间转化的结构命题。
第二届杭州·中国画双年展共有30位艺术家参加展出,分别是刘国松、卢坤峰、崔振宽、吴山明、彭先诚、萧海春、刘大为、龙瑞、韩书力、常进、王明明、崔晓东、李学明、马小娟、陈孟昕、李劲堃、喻慧、刘庆和、彭小冲、茹峰、张捷、王颖生、次仁多杰、姚大伍、贾广健、赵跃鹏、方向、花俊、德珍、次仁朗杰。参展艺术家既有来自台湾,也有的来自西藏,对此,本届策展人王赞认为是在地域表达的基础上,进而呈现独特的视觉样式。
此次展览的画册印制,也堪称一大改变。画册封面巨大的繁体“长”字,取自汉《汉泰山都尉孔宙碑》(今存山东曲阜孔庙),而为了更好地展示巨幅长卷,画册全本均使用折页的方式,打开后伴随着艺术家的一幅幅作品,也能显示出策展团队的别有用心。
除却画册上“长”字的追古之意,布展团队还特地将中国美术史上具有代表性的3幅长卷巨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和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复制并喷绘在了展厅入口, 让我们在欣赏30位艺术家的创作之前,便体会中国传统绘画的长卷经典。
在许江的认识中,“意之大者”之“大”,强调中国绘画意象的品质;而“长卷视界”之“长”,重视中国绘画长卷的品质。而两次展览主题中的“大”与“长”两个字,直指中国画深层次的精神内涵,也不禁让人想起如今一年一度的年度汉字。试想,如若当代中国画能够以一年或是几年的周期,针对一个汉字、一个专题展开创作谈论,将不失为当代中国画界的一件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