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以学养
首届两岸高校书法名家学术提名展厦门大学举办
■洪惠镇
书法常被说成是“文化中的文化”,意即文化之精华,可见文化是其核心本质。在书法艺术中,“艺”如人之姿色,“术”如人之身骨,文化则是精神气质。苟无气质,虽美人犹不足顾,况书法乎?如何才能拥有气质?清人赵翼有名联云:“笔精墨妙、人生乐事,气质变化学问深时,”只有以学养书,别无他途,书家气质提高了,自然就会外化为书法气质。学者书法之所以在近世备受推崇,都因气质胜使然。
在整个中国古代以及20世纪大部分时间里,书法作为兼具实用与审美功能的文化工具,主要掌握在文化人手里,学问外化的气质只有高低而不存在有无问题,到了全球文化趋同的今天,书法泛化成一种专家民众都高度介入的普罗艺术,连儿童野老都在操觚。于是自然百花齐放成多样性生态,涌动纯艺术追求与学院派教育等等潮流。而因20世纪初期的新文化运动,导致西学勃兴国学萎顿,文化教育高度西化,书法的文化精华本质发生畸变,即使学者书法难以为继而呈濒危态势。
倘若书法继续疏离文化,却还都自我标榜为“文化中的文化”,岂不自欺欺人?学者书法固然无法完全康复,但维护到足以保持“物种延续”的规模,至少可以作为文化精华的“百年老店”招牌,向世界发散中国作为21世纪强国崛起的文化传统魅力,无疑还是意义重大的。而高等学府是天生的“自然保护区”,只要愿意,就可开展拯救学者书法与濒危的试验。
当然,在书法高度专业化的时代,学者书法无法也不必坚持“原生态”,可以适当“转基因”为一种既有文化气质,又有别于传统学者书法而勇于探索形式创新,能以个性语言与时俱进地反映时代精神和生活内容的专业书法,这也能证明中华文化具有不断更新的生命活力,不是只有古董才值钱。
厦门大学新近成立两岸书法研究中心,举办首届两岸高校书法名家学术提名展,要我越俎代庖写几句话,我就冒昧此一家之言,以供研讨。书展所邀名家,大多拥有博士学历,正有条件在此开辟一畦,研植新葩。
愿闻批评,并祝展览成功。
朵朵花儿开
■本报记者 蔡树农
进了厦门大学,才发现这座由爱国侨领陈嘉庚先生捐资倾力创办起来的老牌大学有多么阳光、厚重、诗意、纯情与经典,即便是冬日,仍然有许多美丽的花儿绽放,连秋丝瓜的丝瓜花竟还黄艳艳地吐着芬芳“勾引”着游人学子的眼球。2012年12月29日,厦门大学主办,厦门大学艺术学院、厦门大学两岸书法研究中心承办的“书以学养·首届两岸高校书法名家学术提名展”在厦门大学艺术学院美术馆开展。厦门大学党委书记杨振斌、四川大学校长谢和平、厦门市书协主席刘堆来、台湾师范大学美术系教授黄智阳等出席。
毕竟只是个规模并不很大的展览,见仁见智都是可以的,书法艺术是最易惹“好事者”评头论足的。印象深刻的有三:
一是展览策划者、厦门大学两岸书法研究中心主任陈胜凯请来的“首届两岸高校书法名家提名展”学术主持童焱讲的一句话:“书法界要多一些学派,少一点帮派。”这位不在书法界“混”的学院中人之所以敢讲“狠话”,一定是熟悉书法界的现状,真乃“我不出此言谁出此言”的名士派头,书法界许多为名为利为地位争得昏天黑地的“书官”、“书阀”们好好听着:你们该彻底变变作风了,不要伪装得道貌岸然,干的净是些拉帮结派、沽名钓誉的“善事”——掩耳盗铃,“天下谁人不识君”啊!书法界等哪一天学派盛行,则批评之风又会回归,书法艺术更上层楼,书家面貌焕然一新。否则,“书法门疹所”的书法病人仍旧不会减少,甚至挂号排长队。
二是东道大学中国书法院常务副院长刘灿铭提醒的:“花样百出的书法活动要避免坠入书法江湖的怪圈,纯洁书法活动本身的意义。”近年来孜孜不倦佛经佛诗佛教内容书写的刘灿铭突然视书法为江湖,脸上呈现痛恨无奈的表情,则我们猛回头一看果是多半如此,其情何堪?我们自以为“高、大、全、新”的书法活动一冷场速成江湖云烟,白白浪费书法资源人力,但求场面热闹,措辞动听,“绣花枕头烂稻香”,怎么对历史交待?怎么对大众交待?
三是厦门大学党委书记杨振斌放下身段在学校餐厅设午宴招待来自海峡两岸高校书法名家时,即席清唱蒙古(族)迎客送客歌曲,以文艺的方式与艺术家打交道,比100个官腔、1000个高调顶用10倍,在座的不管是不是书法家都不吝掌声响起,很显然,刚刚当选四川省书协副主席、四川大学校长谢和平(中国工程院院士)被真情真话感动了,当即表示:下一次海峡两岸高校书法名家学术提名展,我们四川大学申请主办。
敬贤敬业古今事,崇善崇德前后师。那一天,濒海的厦门大学,没有冬天的春天里的厦门大学——书法之花“朵朵花儿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