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欣(自由艺术家)(以下简称“陈”)
记者(以下简称记):你在2004年“第十届全国美展”上凭借《事象地平线》获得了油画的银奖,记得当时你还是本科三年级。
陈:是的,那是我在中国美院读大三的那年冬天,突然心中有一股冲动,想去画一张对自己来说是创作的作品。元宵节没到,便赶回杭州小画室开工。过了春天,朋友说这次全国美展本科生可以送作品,你可以试试,于是凑个热闹就送了,但始料未及的是作品得到了师长前辈的好评,并一直送到了全国展,还拿了银奖。这个认可,让我激情饱满地在画室里每晚画到半夜,随之而来的便是开启了自己的艺术之路和陆续与画廊的合作。
记:回过头去,在你艺术道路的成长中,你认为哪些时刻和努力造就了你的成功?
陈:在杭州12年的学习创作经历,是我人生中一笔宝贵财富。1997年进入中国美术学院附中,当时美院附中第一次扩招,分4个专业班,每个班都有一位年轻且对艺术抱有热诚的老师负责,班与班之间自然也都暗自较劲。当时几位专业老师对艺术的热情,冲动与干劲,着实点燃了我们的激情,我们像是海绵,不断吸取知识与对艺术的激情。附中是一个对艺术认识单纯激情的开端。
2001年进入大学后,第一学期就遇到很大的问题,拿笔去画时,表现方式里都透出之前某位艺术大师或喜欢的艺术家处理画面时的影子。那个时候我很迷茫,也不断反问到底什么才是自己的作品。那一年的专业课都是在应付的心态下完成,反而转向在图书馆不断借阅书籍。接着便是第二年的工作室学习。工作室学习中迎来了对我来说重要的一课,焦小健老师的素描课没有像以往那样摆模特写生,而是让我们以尽可能大的尺寸用素描去临摹古典油画。我选择以4张全开纸临摹德拉克罗瓦的《萨达那帕勒斯之死》,临摹的过程让我大受裨益,慢慢找到了画面中的脉络。这促成了我再次积极投入专业学习的起点。如果说,在附中,从老师身上学习到的是对艺术的热情与干劲,而在油画系第三工作室学到的是老师对艺术的认真坚定与静心,多年后渐渐发现,在艺术的这条道路上这是最可贵的。
记:站在你的角度,对于青年画家,有哪些经验可以分享?
陈:记得我在附中写艺术感悟之类的文章时,写到想要自己的艺术纯粹,一位史论专业的老师用红笔在下面写下:没有纯粹的艺术创作。并向我提及了毕加索作品的商业运作。当时的我其实不明白。记得一次和画廊商讨是否印个人画册的事宜时,一位长辈问我,你想要怎样的画册?他向我描述了怎样才是有意思的画册,让一些作品去代表时间,让作品显示时间变化的脉络那才有意义。当时我只是觉得有道理,却也没明白。如今一些世事及行业内大环境的起伏,我渐渐明白的同时也有了新的表达冲动与内容。
回头看,当决定执着选择艺术这条路走下去,激情与行动力、静心与坚定缺一不可。此外还需把创作的孤独感化作独特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