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大水·大情怀
■陈开 (中央电视台编导)
导语:纵观古今中国画坛,一生能拥有几幅代表性大作品的人并不多见。因为画大画既要求画家有着很深厚的艺术功力,高深的艺术修养,还需要具备驾驭全局的大气度。今天我们向您介绍的这位画家,不仅创作了数量惊人的鸿篇巨制,而且小幅山水画也画得很精彩,有意境、有情调。他的作品“采天地雄深之气,写山水天成之美”,表达了一种意境高远的天地。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走进画家李刚的艺术世界。
[人物标版]
李刚 1943年出生于辽宁省朝阳市 国家一级美术师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中国文联书画艺术中心专业画家
中国人民大学徐悲鸿艺术学院兼职教授 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
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解说:李刚从艺40多年,几乎每年都多次外出写生。他曾四上长白山,把辽宁的千山、关门山作为自己的生活基地,每次都带学生一起住一两个月。以后,他又走遍了中国大多数省区的名山大川、人文景观。他认为,大自然是山水画家的最好老师。李刚以画森林、杂木为主要创作题材,又擅长画水和雪,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和独具个性的艺术语言。他的作品融汇中西,传承古今,在当今中国画坛独树一帜。
李刚:那是一种心灵的呼唤,是自己的血肉、灵魂、意愿与大自然客观世界的一种契合,我有一枚图章,刻有“江山助我”4个字,就是说山川大地对我恩惠多多。
解说:李刚从小就喜欢绘画,工作期间也广泛涉猎水彩画、水粉画、连环画、油画等其他画种。到40岁时,师承关东画派领军人物王盛烈、孙恩同等艺术大师,从那时开始他专攻山水画。
李刚:我到鲁迅美术学院国画系研究生班学习了3年。我的导师王盛烈、孙恩同都是国内知名的大家。我跟他们学习解决了两个问题:一个是笔墨技法的问题;一个是选择艺术道路的问题。
我跟孙老师学传统的笔墨技法。重点解决笔墨功力问题,通过临摹古典名画,把传统的技法变成自己手上的功夫。
第二个呢,就是选择艺术道路的问题。王盛烈先生提倡现实主义的艺术道路,我就跟着他坚定不移地走下来。我坚信现实主义的艺术道路永远是艺术创作的主流。孙恩同老师主张艺术的地方性、乡土味,实际上也是在提倡现实主义的艺术创作道路。他们是关东画派的创始人和奠基人之一。50多年以来,他们为关东画派的成长和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他们的教导下,我解决了这两个问题,使我终生受益无穷,才有了我如今的这些成就。
解说:作为专业画家,李刚先生之勤奋、刻苦,超乎常人想象。他每天埋头于创作之中,不愿虚度一日,这种近乎苦行僧式的创作状态使他在艺术创作领域里成就斐然。他创作了一系列山水画巨作,享誉国内外画坛,天安门、人民大会堂、钓鱼台国宾馆、中共中央办公厅等国家级大雅之堂,均有陈列和收藏。2005年,李刚历时两个多月创作的《国都名园·钓鱼台》长8米、高2米,是钓鱼台国宾馆目前藏画陈列品中最大的一幅。
李刚:这幅画很难画。画面太大,必须处理好整体关系,又要大胆取舍,不能画成旅游示意图。既要画得庄严郑重,又要优雅抒情。画面以18号总统楼为主体,以其他古典建筑为陪衬,配以适量的现代建筑,突出钓鱼台古典与现代相结合的建筑风格。在技法上,以传统笔墨为主,也吸收了一些西洋画的因素。此外,也有对风俗画、介画风格和技法上的借鉴。这种园林题材的创作对我来说是第一次,也是一种新的尝试。
解说:他以国内的东北、新疆、宁夏、西藏、江南水乡以及国外的俄罗斯、南非等地的山水为题材,创作了《十大山水系列》,享誉国内外画坛,可以说每一个系列都是一部气势恢弘的记录当代、留存历史的画卷。国内一些资深美术评论家概括李刚笔下的大山大水,追求的是一种中国气派,表达的是一种中华大国的情怀和艺术风范。
李刚:过去我画东北山水,探索画树、画雪的技法,初步形成了自己的艺术语言。之后我走过祖国大地的许多名山、大川,出访过欧、亚、非三大洲的十几个国家。走的地方多了,就把这些感受都慢慢地表现在画面上,创作出许多系列专题山水画作品。用自己的作品记录历史,传承文化,激励人生,让世界更美好,这是我今后的创作方向。
(下转第1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