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19版:阅读

性灵的寄托

  邹明的事业好像一张弓,一端系着“城市”,一端系着“民居”。巨大的张力,将他的追求推向深远的目标。

  现代文明对大自然的人性形式的剥夺,注定现代人要走向审美一途,从此寻求寄托性灵的诗意的栖居地。于是,绘画成了邹明工作和生活的一部分,甚至构成其生命存在形成的一部分。在他的人生境界中,这一部份举足轻重,至高无上。怀着无法寄托现实的全部渴望,秉着洋溢男子汉柔情的那份理想,他在“城市”之外,在“设计蓝图”的宽阔周边,求索寻觅。不懈地热情和努力,刻骨铭心的人生磨难和同样刻骨铭心的精神流浪,使邹明发现了“民居”。对他来说,这是一种心领神会的发现,没有什么苦心孤诣的成分。如归般的亲切,在家似的自然,朴素中的诗意,让他情不自禁地喜欢上了“民居”,让他找到了寄托感。

  他虔诚地走近它,执着了十数年。从江南到西北以至雪城西藏,从工业化喧闹地区一直深进到远去现代文明躁动的僻壤偏乡。在那些诸神尚未被科学彻底绞杀的幽静之地,他敞胸开怀地感受独特天地精神往来的自由和美妙,息声屏气地聆听老屋向家人默语相传的神话和俗语,如痴如醉地体验乡土生活的朴素形式和淡泊意味。在这种程度上,实已说不清邹明的“发现”包含了多少难以和存在物嫠清分明的移情成分。即使能说清也毫无意义,他太渴望了,哪怕一切同样也是一时的自我陶醉。

  人们只要稍稍注意一下,立刻就能察觉现实中的民居世界正在遭受怎样的破坏,这无疑是一个失落或正在失落的世界。“迷信”进步的迷信的现代善男信女,正扛着铺盖从这里匆匆撤离。高低错落的山墙,起翘飞扬的雨檐,雕龙画凤的窗棂,痕迹斑驳的石桥,还有汩汩流淌和小河,都在暮色中静待工业文明开疆拓土的推土机。栖居的诗意,随唯利是图和占领而急遽消遁。

  其实邹明很明白实际中的这一切,他并不缺少必要的冷静。他努力与其说是实写一个失落中的现实世界,莫如说是营造一个现代“城市”同步升腾的理想化的审美世界。曾经朴素实在的东西,如今显得这般奢侈、浪漫,这当然是现代人的悲哀。尽管如此,理想不该丧失,理想的价值也不会贬值。无论于邹明于他人,莫不如是。这便也是邹明绘画超出个人遣兴、自我寄怀的广泛意义所在。说到底,这种意义是审美的,但审美于这个时代,于芸芸时代中人的灵魂遭遇,远不止于一画一图的阅读欣赏,还是可资寄托的寓所。

  作为画家,邹明很本色地把“民居”这个升华的文化主题,视作他所能驾驭和无限开掘的形式母题。多少年来,他一直就画自己心中的老房子,不曾左顾右盼,幡然改图。这份执着出于他对“民居”价值蕴含和不移信念,也出于他对艺术创作和语言推敲的认真严谨。丹青功夫和探索心得的长期积累,赋予邹明绘画以风格化的成就,呈现非常鲜明的艺术个性。

  品味起来,邹明绘画的总体艺术特征,或许可以归结为其形式全面地具有一种“综合品格”。

  在结构形式上,他兼取中西造型观,既追求焦点透视的空间深度,亦追求景随步移的空间广度,确立了造型格式的宏大感和兼容性。出于结构上的支撑,其画作幅度或大或小,均不失博大气象,显得纵横捭阖、局度泱泱。

  在笔墨形式上,他兼施中西笔法,一方面运用中国画的勾勒技巧,直取物象的筋骨和气脉,一方面则采纳油画式的塑造手段,强调物象的块面和影调。骨肉相济、质文兼顾的笔法,使其或具象或抽象的画面样式,既有中国气息又不失时尚风情,显得意气风发,韵味幽幽。

  至于色彩形式,他同样兼重中西经验。一边考究墨色渲染和色彩的类型化处理,保持基调的统一;一边则讲求光色变化和对色彩的印象式把握,加强视觉的张力。墨彩相彰、薄染厚敷互映的设色方式,使其画面文采或浓重或清纯,皆透着不失蕴藉的奔放和明快,显得亲和舒畅,暖意融融。

  近年,在保持“综合品格”的基础上,邹明的绘画形式呈现一些新的迹象。其突出表现是:他适当削弱对物象特征的全面把握,转而侧重某些细节或局部的特写,以及它们处于画面的平面关系的处理。所描绘的物象,因此具有更加纯化的图像品质;彼此间的关系相应呈摆脱现实逻辑的趋势,显得更加主观、抽象,画面自身的形式感得到进一步的加强。相信,假以时日,这些新成分会在规模化中赋予邹明绘画以更大的魅力。

  我不能不被邹明所感动,他的“民居”当作“家”来画。他希望在他生活和工作的“城市”中,拥有寄托性灵的方寸之地,让精神不再流浪。愿他如意,愿所有喜欢邹明绘画的朋友从中获得身心的归家感。


美术报 阅读 00019 性灵的寄托 2013-01-26 2872970 2 2013年01月26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