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03版:时评

为地域性绘画写生群体叫好

  近年来,休闲旅游观光盛行。一到节假日,人们四处出动,或者蜂拥各大风景名胜区尽情游山玩水,或者赴国外大都市疯狂抢购高档奢侈品,算是享受了一把“地球村”主人的待遇,或者品尝了一次“国际性”的文化大餐。而许多地方的画家却以另类的“休闲”方式构筑了一道别样的地域文化风景。他们或三五个好友,或一二十位同道,相约走出画室,不求跑得多远,也不求有多新奇的风光,只是把生活周边的自然、社会和人文景观作为写生创作的对象。五彩缤纷的外面世界,一度让人们几乎遗忘了自己脚下的那一方故土,忽略了眼前那个平常而真实的生活世界,忽略了身边曾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鲜活故事。画家们以当代艺术家的目光回望这片熟视无睹的风景,走进田野,走进小巷,走进每一个生活细节,重新审视平民生活的日常状态和历史沉淀,去掀开曾经被遮蔽的那一番独特景色,以生动的笔触诠释地域性文化的内在价值。

  这些地域性绘画写生活动既带有生活化的休闲特征,也具有很强的学术特性,从组织开场、参观考察、了解民俗、采风写生、观摩交流、休闲娱乐,到举办美术讲座、美术展览、学术研讨,以及与社会相关部门合作等等,都让人享受到一种紧张之余的轻松与恬静和功利之外的淡然与充实,真正感受到艺术家的那分自由和快活。成员们大都来自同一地域的各个区县,饮用着同一片蓝天下的雨水,呼吸着同一片清新的空气,沐浴着同一片温暖的阳光,体验着同一种浓郁的乡土文化。大家都有高等美术院校的学习经历,也曾有全国美术展览的参展资历,但不为全国美展或美术学院的学术藩篱所限,有的甚至完全游离于其圈外,渐渐形成一个个志同道合的绘画小群体,从单纯的情感友谊到共同的学术志向,从自由自在的专业兴趣到自觉地实现自我价值,一切都那么自然地发生和演进。这才是原生态的艺术家群体。

  写生活动依托当地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原生态古建筑和传统生活状态,以及四周的田园景色而展开。地域性文化不光在陈年的古书里,更在活生生的日常现实之中,等待着艺术家去发现和捕捉。画家们从残破而厚实的灰色土墙中,去体会普通生活的那份深厚内涵,或者透过旧木窗上厚厚的陈年灰尘,去探视被覆盖着的那份历史沉淀,或者从现实生活的每一丝印迹里,去解读正在发生的当代性演化故事。不需要借助画册或生活照片,不需要依靠从网络中搜罗的各种艺术图片,一切都在与客观现实的虔诚对话中发现和生成。没有装腔,没有修饰,也没有解说,现场的真情体验都落实到每一根线条、每一个笔触和每一块色彩之中。画家们在这个过程中,既有感受与体验的相互交流和沟通,也有思想与观念的相互碰撞和辩争;既有写生与创作的忙碌和辛苦,也有探索与发现的火花和欣喜。这样的创作虽然思考不一定很完美,画面也不一定很完整,却往往有别于某些全国性美术展览中流行的创作方式和绘画思路,有别于时下某些“学术”展览中所熟识的那些浮华面孔,能够真正反映出艺术家独立的绘画视角和敏锐的审美发现。

  艺术家需要具有国际性的宏大视域,但更应该关注身边发生的日常事件,从朴素的生活世界里捕捉美的信息。地域性绘画写生群体走出了画室,也走出了狭隘的单单追求绘画语言和艺术形式的审美局限,放下艺术家的架子,以平民的姿态深入考察现实生活的各个层面,亲近人类赖以生存的田野,亲和人类创造的家园,体验和把握平民的生活状态及其变化,从而开启了一片崭新的审美视野,重建了一种全新的艺术心灵模式。但愿这种自发的地域性绘画写生群体,不要被“正规军”强行“收编”,也不要被“学术权威”好心“指导”,能够始终保持平民的本色,保持原生态的旺盛生命力,发挥“正规军”所无法替代的独特优势。


美术报 时评 00003 为地域性绘画写生群体叫好 2013-01-26 2889297 2 2013年01月26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