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74版:画家

读陈芳桂的新作《长城组歌》

  2012年8月,军旅画家陈芳桂花费一年心血的鸿篇巨制《长城组歌》问世,作为参加庆祝建军85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暨第12届全军美术作品展的特殊展品,亮相于中国美术馆庄重肃穆的大厅,像一朵突然绽放的奇葩,带给人们心底的震撼非同凡响。

  这是一件与所有参展作品迥然不同的国画装置作品,长13米,高2.7米,由五垛高低起伏的立方体城墙组成,分别刻画了以毛泽东、朱德、周恩来、邓小平为核心的36位革命家、军事家的英武形象,与长城熔铸一体,纪念碑式的造型,史诗般的壮观,立意高远、气势恢宏、内涵深邃。他以长城构筑伟大,以城墙烘托伟大,以真情诠释伟大,以笔墨描述伟大,以感人的形象体现伟大,整体地实现了为“民族立碑存照”的美学思想。它的特殊,在于画家站在历史的高度,以独特的构思立意、独有的表现形式、独创的绘画语言、独具的感觉方式,展示了自己独到的艺术追求;它的特殊,在于画家综合了国画、油画、版画、雕塑甚至舞台美术的语言,借助玻璃钢等现代综合材料的优势,运用描绘、塑造、裱糊、拼贴、撕纸、叠合、堆砌等手段,以前所未有的水墨写意人物与装置相结合的样式,创造了艺术表现的新体格,给观者带来了一种全新的艺术观念;它的特殊,还在于画家一直以山水画著称于世,却出乎意料地涉足人物画创作,且敢于挑战不知有多少人表现过的领袖题材,以大场面、大格局、大气魄的大制作表现众多人物的群像组合。令人惊奇的《长城组歌》的一切都别出心裁,都不同寻常地引人注目。

  清人吴雷发论诗有言:“诗本性情,固不可强,亦不必强。”陈芳桂认为,画亦如诗,是有感而发、情动于衷的产物。因为,世界上唯一无法模仿的就是情感。陈芳桂来自于毛主席的家乡——湖南湘潭,那里众多将帅的英雄事迹和他们“敢为天下先”的湖湘精神从小就影响着他、熏陶着他、激励着他。他说:“从土地革命到抗日战争的烽火岁月造就了中国革命的一代精英,他们代表着民族的希望,中国革命的未来,表现他们,让我们的后代永远记住他们的丰功伟绩,是我心中的一个情结。”基于这种情感,当他接受为全军美展提供作品的创作任务时,便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这一历史重大题材。

  题材决定后,陈芳桂面临着两大难题:一是形式的突破,二是形象的塑造。或者说,选择什么样的艺术形式突现革命前辈群像塑造的崇高感,赋予艺术形象以精神的力度和历史的厚度,以达到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是这幅作品能否成功的关键。

  或许是《国歌》中“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铿锵有力的旋律给予的灵感,或许是受到毛主席“不到长城非好汉”气势磅礴的诗句所感染,或许就是长城本身极为丰富的形貌和作为华夏民族精神象征的深层意义的体验,引发他产生以长城为背景描绘伟人和将帅们的构想。然而,这种构想还不是陈芳桂最终的结果。因为几十年来,为长城造像、为领袖造像的绘画不断出现,加上摄影、电视、电影领域的表现,关于长城的作品、领袖的作品变得极普遍又极艰难。无论使用绘画的任何形式,都有人画过,都难脱窠臼。陈芳桂曾一度陷入苦思冥想,一筹莫展。

  跳出平面绘画的局限,选择中国画与装置艺术的结合,通过人与长城的比拟造型,形成了这幅最有塑造感和象征性的立体作品,不能不说这是陈芳桂奇迹般的创造。也可以说,是形式因素的魅力使这幅作品的主题确立起来、宏大起来。在这幅《长城组歌》面前,人们看到了一幅崭新的伟大颂歌,那让许多人感受过却未能捕捉到的领袖灵魂,而今被陈芳桂天才地把握住了。“雄伟似万里长城,朴实如中华大地”,有一种摄人心魄的力量,让观者不能在作品面前无动于衷地轻易走过。人们不能不惊叹陈芳桂似有神助的奇思妙想,使他的作品别具一种沧桑感和史诗性,如黄钟大吕之音律,发出悠久的回响。

  绘画技术技法对于画家来说是重要的,没有技法只有观念的画家只能留下苍白的概念,而为技法所累,使作品徒有技法的堆砌,也不能成为真正的艺术。一方面需要长期探索,形成技法上的娴熟程度,另一方面是需要创造性地运用技法,使之与所画对象相契合,这是艺术创造中必须有的老生常谈。时值今日的陈芳桂,已经积累了山水画技法的丰富经验,正因为他在山水画方面的成就,才被特招到北京,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政治部文艺创作室的专职画家。第12届全军美术作品展,是他特招以来遇到的第一次全军大型综合性美术作品展览,出于一种对艺术事业的强烈责任心和使命感,陈芳桂萌生重新拾起早年师从著名人物画家钟增亚学习的人物画,以更直接的语言表现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缔造者们的光辉形象,表达他对革命家、军事家怀有的深厚感情,借此了却自己多年的心愿。当然也有超越自己、验证自己能力学养的诉求。

  从山水画到人物画,尤其是画这样一群震撼历史的伟人将帅,对陈芳桂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为此,他翻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阅读了大量的回忆文章,查找并认真研究了每位将帅的影像与个性气质特征。画中出现的36位真实的历史人物,大多数都是大家所熟悉的,是必须画像的。但他们又都是缺少当年的照片,只能根据有限的历史资料及建国后的照片,靠揣摩想象来进行塑造,难度之大可想而知。而陈芳桂竟能将他们描绘得不仅形似且出奇的神似,连每人的作风、习惯、性格特征都表现得鲜明生动:毛泽东的从容大度、周恩来的沉稳干练、朱德的忠厚朴实、彭德怀的刚正威严、邓小平的睿智果敢、黄克诚的儒雅坦荡、叶挺的威武挺拔……无不栩栩如生地跃然纸上。显然,这得益于画家早年打下的人物画基础和创作前所作的充分准备。陈芳桂不仅对于出现的人物都作了肖像画的多次练习,还对人物间的组合经过了反反复复地营构。

  伟人将帅们的形象采用的是水墨写意画法,他将素描的严谨造型、文人画的笔情墨韵、版画的拓印肌理效果等特点结合起来,创造了自己的独特风格。他用玻璃钢材料做成的五垛80公分厚的城墙,作为裱糊国画的载体,用富有表现力的点、线、面,连勾带皴,兼画带制,纵横挥洒,张弛有度,大明大暗,相互衬托,粗犷中见精微,刚劲中含柔韧,整一中蕴丰富,质朴中藏含蓄,语言铿锵如金石交鸣,极尽节律之变化,使作品极富视觉冲击力。

  具体而言,他的笔墨方式是含蓄抒情的,是浑厚苍润的, 他不仅像前辈水墨写实画家一样,把造型能力与笔墨技巧结合为一,还借鉴山水画笔墨之特点,将山水皴擦之法融入人物,在用笔之沉厚和运墨之层次丰富性上做文章,造型更求凝重而坚实,有一定的浮雕感,使观者在欣赏作品时,不仅动情于他形象塑造的形神兼备,更感受到作品中那种独特的笔墨之美。他的笔墨不只是一种造型手段,同时也有独立的审美价值,使这部内容浩瀚、气贯长虹之作,得到有力的形象表现。

  大凡成功之作,都不是轻描淡写所能奏效的,无不是创造者的心血铸成。陈芳桂告诉我,《长城组歌》的创作,从纸上到墙上,从平面到立体,从国画到装置,工序繁多,经验不足,他经历了4次失败、3次翻工。或因材料的裱糊问题,或因表现方法的使用不当,整幅人物画作他就重画了3遍,对主要人物的改动,如毛主席形象多达几十次,他画得很苦,创作得很累。好在他身后有一个强大的团队,从部队到地方,有无数双手在支持他,给予他帮助和力量。他说:“创作《长城组歌》的背后,是值得珍惜一辈子的情谊。”

  当这幅作品在全军美展上荣获了优秀作品奖,并被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收藏的消息传来的时候,我们不只是为陈芳桂的成功而欣喜,更为他艰苦的创作过程而感动。我们可以说,《长城组歌》是近年来表现革命历史题材中最为突出的具有原创性、开拓性的不朽之作。它体现的历史真实感与高品位的艺术美感的统一,表现形式的新颖和内容的完美统一,为革命历史题材的艺术创作树立了榜样。它的成功证明,光辉的中国革命史,是美术创作取之不尽的源泉,是美术家大有可为的艺术天地。这幅作品还是近年来优秀现实主义作品中的精品和力作,它所产生的艺术魅力和引起的社会震动,再次证明现实主义艺术的强大生命力,因为这样的作品不仅能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而且能使人们在审美中获得思想教育和精神鼓舞。它的创作成功还证明,艺术家只有使自己的思想感情与时代同步,将自我与时代精神融为一体,才能创作出无愧于伟大时代的作品,才能唱出时代的最强音。


美术报 画家 00074 读陈芳桂的新作《长城组歌》 2013-06-22 3071185 2 2013年06月22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