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90版:画家

版纳情怀——王永福画竹断想

  画家选择绘画题材是个人自由,一旦选择了,意味着这一物象较恰当地承载着画家关于艺术本身的思考和情感的欣然表达。而实施过程实际上就是物象与心象的交融和共振。其间,画家既找到了创作的切入点,也在某种默契中不断实现了情感的渗透和释解。选择和驾驭需要慧心。近年来,王永福钟情画竹,数幅作品入展国家级大展并获奖,说明了他的选择是明智的,他从单纯的题材入手,以丰富的绘画语汇,营构了亦真亦幻的竹林世界。其痴情与慧心可窥也。

  细究之,这与画家的生命体验与性格秉赋有关,更与他对艺术的整体把握和深度理解有关。王永福笔下的竹多为工笔淡彩。品相朴素清雅,秀俊灵动中情感饱满,极富感染力。做到此实属不易,就竹这一千古题材而言,超越前人,不类同于今人,画出个人面貌,就需要多方面的修炼和积淀才能实现——线描问题、渲染问题、经营布局问题——似乎老生常谈,但谁也逾越不了。王永福在北京进修期间,曾对工笔画创作的诸多问题作过深入思考,并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和建立了较为成熟的当代艺术理念,或者说找到了更适合自己的一种表达形式。他没有选择艺术表层的构成、粘贴、象征、重彩等现代艺术语汇,而是借助传统梳理现代。王永福作品的整体风貌是写实性的。的确,他也是以线造型。线是中国画的基元,是人类观物以取象的一种符号,它可谓中国画的灵魂。古人对线描有如“吴带当风”、“锥画沙”、“十八描”等等多种认识和理解。它有别于西画的线条。轻重、缓急、润涩,这些在运笔过程中产生的迹象更多的是画家的情感向度和精神指归,而不是对物象外形的简单描述。赋予情感彩色的线本身就是有意味的形式。我曾留意过王永福在西双版纳的写生稿,很是投入,线条稳健中内盈着情感之流。他的可贵是脱离了“坐怀不乱”的僵板理性,而在心旌摇动中取风情。墨迹者,心迹也。单纯的线也许是情绪化的符号,然而,它的交织组合就是将无数音符组成了一个完整和谐的审美空间。它或许是短笛式的乡村牧歌,或许是跌宕起伏的交响乐。王永福对古老的“线”有独到的认识。手法没有新旧,个中奥理是笔性与物性的高度统一,是情理与物理的完整融合。这是精神的形而上的视角,它只有在体悟洞明与形而上的抽象里才能看到。它远离了事物的形体,而是诗意化地描述了物象所隐藏的东西。王永福用线精致灵动,其组合摆布很见匠心。他并没有猎奇于线的特殊感而狂人痴梦,而是取法于平淡质朴,平心静气中直通物性,率真、通畅而和谐。绘画的高境界就是将技术性的因素在画面中隐退,让情感信息充沛地突显在读者面前。

  一个人的情感信息蓄载量可能与年龄无关。有些人在沧桑岁月中体悟很深,其情怀就像一汪幽幽之泉,深厚静默。有些人则变得平淡、僵冷甚至麻木。王永福不厌其烦地以竹表现热带雨林郁郁葱葱的生命景象,意味着他曾经兴奋过,感动过,或者被大自然蕴含的鲜活的生命之气唤醒过。工笔画创作往往流于制作时弊。事实上,当代工笔画创作不仅需要充盈情感信息,更需要创作的激情。当然,激情如何释放是画家自己的事。王永福把被感动和唤醒的生命体验充分地展现在画面中,我们捕捉到了,并被大自然闪耀的灵光所引领。被唤醒是当代人共同的主题——远离欲海浮尘,返朴归真,坚守虔诚与纯粹才是活着的终极境界。

  王永福托竹言志,寄情自然,颇有苦心。他以作品的质朴、亲切以及悠然弥动的浪漫之气感动和唤醒我们。也许,他并非所思,仅仅是坚守、解脱、释放,像孩子似的在单纯与良知中寻找那永远的梦一样的家园。


美术报 画家 00090 版纳情怀——王永福画竹断想 2013-06-22 3064857 2 2013年06月22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