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64版:研讨

中国美术南通现象研讨会暨首届盛和雅集

——关于“中国美术南通现象”的高峰对话

  6月8日,由南通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南通国有置业集团主办,南通书法国画研究院承办的“中国美术南通现象研讨会暨首届盛和雅集”在南通珠算博物馆召开。南通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朱晋、南通中华文化促进会执行主席袁瑞良、南通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陆善平、南通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陈亮,南通书法国画研究院及南通知名书画家20余人参加了研讨会。本次研讨会特邀江苏省国画院院长、江苏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周京新作为学术指导,南京艺术学院副院长、江苏省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主任刘伟冬作为学术主持。会上,大家就南通美术的过去、现在、未来,从南通的地域特点、历史沿革、文化积淀,尤其是近代以来出现了一大批极具影响力的寓居在外及长期活跃在南通本土的书画家这一现象从多方面、多个角度展开了广泛、深入的研讨,正式开启了“中国美术南通现象”学术研究的课题。

  今天这个活动很有必要。关于“中国美术南通现象”的研究,以前也曾有人提过,但付诸实施好像是第一次。张謇开创了近代第一城,请来很多有影响力的著名人物到南通或讲学或交流。南通吸收了很多外来文化,形成了很多独特的语汇单词。文化要创造,更要传播,中国文化在国际上影响力还不够大的一个原因就是我们传播的力度还不够大,方法还不够多。我觉得南通环濠河博物馆群的做法、提法很好,有利于扩大影响与传播。二战后美国制定了“马歇尔计划”,内容就是输出他们的价值观与文化,别人要输出他们的文化,我们为什么不能?曾经有中国画专业的学生抵触学习外语,认为与专业关系不大。其实学习外语的重要性就在于借助别人的语言来输出我们的文化。

  南通的很多画家是南通的财富。南通的不少画家淡泊、沉静,但不能过于沉静、温和,不要与时代、现代失之交臂,丧失时代赋予我们的机会,作为南通人我有责任,需要我出力的话,我会贡献绵薄之力。

  这个活动特别有意义,“南通美术现象”这个概念是存在的,就像南通的文学现象,是有内涵的。

  第一,南通美术资源的深厚。从我所了解的建国以后在我们新中国的美术史上有一些人物应当是名垂史册的,我们经常听到,像王个簃、高冠华,特别是当代的范曾、袁运甫、袁运生……这些人应当在当代的美术界都是响当当的人物,不说是登顶之人,至少也是数一数二的,那至于这些老先生后面不断涌现的中年人、青年人,我个人觉得,从建国到现在,整个新中国美术史上应当说留下了南通美术家的足迹。

  第二,南通美术的成果是非常丰硕的。南通的美术应当是有相当影响的。在美术史上的影响还是很大的,将来的美术史会有很多笔墨写到南通籍的画家。我作为局外人来看,它的内容至少可以从这个方面来思考的。

  第三,南通美术现象用一个词来概括,我觉得就是“南通画派”。南通画派除了通籍之外,我觉得他的个性根源于南通的江海文化,江海文化是南通画派的精神源泉,什么是江海文化?我们也有江海文化研究会,我也问过什么叫江海文化,到现在也没有任何人给我非常准确的文字方面的表述,后来我自己想了一下它的意思,用两句话来概括:一句是,涓滴之水成浩瀚之波,这是长江的精神,我对长江和黄河做过研究写过两本书,这两条河都是母亲河,但是发源地还是不一样的。黄河的发源地完全是泉水冒出来的,而长江是隔了当中的雪山融化成一滴滴的水珠汇聚起来的涓涓细流汇聚百川到我们这里成为浩瀚之波,如果把这两条河连起来,支流就像人的血脉一样。我想我们南通文化就像这涓滴之水一点一滴的积累,从小就去积累奋斗,最后才积累成现在的样子。我觉这是我们江海文化的一个内容,江的文化。另一句,就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这也是我们的南通特色。所以我自己想江海文化可不可以用这两句话来概括:涓滴之水成浩瀚之波;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这两句话可是说是对江海文化的一个解释。如果可以成为江海文化的解释,一个艺术家的成功没有相当程度的包装和媒体的推广是很难在社会走得出去的,在这个方面,政府以前是缺乏这种力度的,我甚至觉得,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使我们南通画派这些人能够融入社会,能够跟世界接轨,能够跟国家结在一起,除了自身的努力之外,政府、企业、社会等各个方面应该给他们提供桥梁,给他们提供走出去的渠道。

  14年前我写了一篇文章,叫做百年回眸南通美术。我觉得南通美术是存在这样一个现象的,南通有建筑的现象,体育的现象,教育的现象,长寿的现象,同时也有美术的现象。我们可以暂且不用画派来说,就是南通现象,我们可以一次又一次地研讨,以至于形成一个论坛,而且可以逐步地形成一个大的想法,就是从大的战略方面来考虑南通的美术要分几步,用5年到10年的时间把南通的美术现象推向全国。好像前年中国美术馆就排了档期了,南通美术展要在中国美术馆办展,后来又停下来,最近有关部门又在致力于这个工作,我想这个工作一定会成功,因为南通美术现象是包括了南通人在外的本土的画家。我们的教育是在全国率先崛起的,这样就是教师、学生的互动一代又一代地成长起来。所以才有了赵无极这么一个鼎鼎大名、有国际影响力的画家。(赵无极)还时时思念着他初中时的老师刘子美,带着一盒丙烯颜料向他的老师表达一种问候。所以我确实认为这个题目太值得做了。我过去的文章也是很粗浅的,一个粗线条的。那么今天有文广新局的领导,有我们的老师,我们今天主管文教的、文化的朱晋副市长也是非常难能可贵的。我觉得南通美术太值得做了,花不了多少钱就可以放大,就可以推向全国。那么这个对文广新局,对文联,尤其是对我们的高校就有很好的支撑。这个首届我很赞成,就是说不止一届。这个盛和会馆,我们不用质疑,实际上也是代表着政府的一种导向,他更好操作,我希望不止一届做下去,不仅是雅集的首届,最好是研讨会的首届,将来变成论坛的首届,然后做成一个真正大的品牌,在全国叫得响的。我想我们南通的书画家都很愿意,都盼着这一天。南通籍的画家在中国美术馆展览前面,我也做了一点努力,因为好多年前我就看到常熟在中国美术馆还办了一个书画展览,当然常熟的底蕴恐怕要超过南通,但它是一个县级市,我们现在在长三角的南通的影响、竞争力老是排在全国30之前,所以在这方面,在文化竞争力方面,打响南通美术,可以为文化的竞争力、文化强势助一臂之力。我就说这些,谢谢大家。

  听了前面几位谈得都非常好。我也很赞同南通美术现象这么一个定位。这个我觉得是非常有价值的,而且有独特的价值,有不可替代的价值。这个可以作为一个文化命题,作为一个文化项目。可以去推广,可以去做,而且做了以后我相信一定会产生多方面的价值。我们今天的研讨会起码有这么几个作用。一个就是盘点一下我们的家底,这个在座的各位心里都有一本账;第二个就是总结一下我们的长短,刚才他们讲得都非常好;第三个,我也觉得非常重要的就是,哪怕是务虚地谈下我们将来作为南通一个美术现象这么个命题我们可以做哪些事情,可以在一个比较高的层面上对外宣传,切实地去推动这个美术现象进一步的发展,可以去做些什么。我觉得这样一个研讨就有意义。

  在我看来,南通美术现象,我觉得有这么几个特点,第一个就是,刚才那个定位就很好,近现代、现当代影响力非常大,而且这个不光是南通人在心目当中有这么一种自豪感,有这么一个认可,就是不光是南通人说到南通美术现象,我相信,也是被认可的,为什么?我1980年进南艺读书,当时我们这一届中国画专业,可能是在南艺招生历史上比较少的一次,是华东区招生的,进校前我不知道,后来我才知道我们当时是华东区招生,华东区招生原来准备招8—10名,后来招了5名,全是江苏的,华东区招生其他几个省都没有,当时我们班就是5个人,一个本科班就5个人,其中有3个是南通的,从那个时候起,我就觉得南通是很厉害的。我到北京去,包括碰到袁运甫先生,谈到这个,他们都在心里有很强烈的认同感,这个我觉得是一种很好的基础,就是你立一个项目它名正言顺,不是很勉强。另外一个特点,我觉得就是,南通这个地方的画家的这个结构,画家的这种画法取向比较多元,格局比较大。就包括我们属于比较年轻的一辈,在和我们前面几辈画家在一起,可能大家去回想他们各自的这种在画法上的取向明显地能感觉出来。我觉得南通现象,潜台词就是南通这个地区就是出画家,是养育画家的地方。所以我比较赞同南通美术现象,这个题目比较宽,符合南通美术的整体现象的定位,而且我觉得也拿得出来,也说得出,也比较明白这件事。

  那么,南通美术现象和南通画派两者有什么差别呢?我觉得南通美术现象更自然而然地被大家接受,而南通画派可能会引起一些非议,如果说我们简单的,打画派这张牌,那我觉得碰到的问题、碰到的困难可能比打南通美术现象碰到的更多,而且我觉得南通美术现象这张牌具有更加持久性的效益,无论是对我们政府来讲,我们政府要有成果,要拿出成果来,不拿出成果来,我给你推动干嘛,但是我相信这个会受惠的,但南通这个地区因为南通美术现象这张牌,如果说是它在这个方面持续地闪光,让大家知道南通这个地方出画家,不要多,就让更多的人,一说到南通就说这句话,你就成功了,而且我相信后续的包括书画艺术、创作、书画市场,包括美术教育,方方面面一系列的有利的因素他都会集合而来,因为有了南通美术现象这么一个定位,刚才说到,我们南通现在,特别是中国画创作的这个状况,就是我们现在还留在南通的和外地画家,如果做一个比较的话,我觉得也是各有利弊,就是针对南通美术现象这么一个项目,假如有这么一个项目确立一个意识,我觉得也是各有利弊。现在就是说美术界的这种优劣的标准,真的是一个多元的,相互碰撞,相互错位,有的时候在明处的是粗线条的,是比较宏观的,比较大道理的;在暗处的,在某一个渠道内能够畅通的一种标准,往往是隐形的,往往是地下的。我讲的这个意思就是说,现在真的是没有办法在一个全国性的、专题性的中国画优劣标准的讨论上达成一个共识,没有办法。我们在平时和同行交流的时候,包括以前在高校,现在在画院系统内,在谈到同一个问题的时候,我会发现很可能大家考虑的不是同一个问题,心里的标准完全不一样,有的时候甚至是错位,有的时候甚至是相反,所以这个就是多元现象。

  我个人的建议觉得有这么几点,第一,我觉得我们南通的美术力量,现在还在南通的美术力量是有潜质的,我认为是可以挖掘的,但是,我认为这种挖掘不是一蹴而就的,也就是说,这不是说南通美术现象,或者南通画派马上拿出去要被大家认可,我觉得可以借这辆车,搭这辆车,提升我们在这方面,在创作上,在研究上,这么一种水准。第二,就是我也同意刚才刘院长讲到的,南通的画家往往比较淡定,比较小资,比较追求唯美,这个在某一个渠道内,某一种展览上,某一种评判标准面前,它是弱势的,但是如果是在南通美术现象这个整个的这个项目的推广上,让它变成一种开放型的,让它变成一种向外走的,具有研究性的,而且又不丢失这种淡定、这种唯美的一种创作心态,那我觉得它又变成是有品质的。我觉得在南通美术现象这个强调综合性的、强调包容性的这么一个命题之下,南通美术的发展也应该强调综合性、包容性。我们应该不排斥重大的、宏大的东西,鸿篇巨制大的东西,我觉得我们有些画家是可以画的。怎么不能画,我们这里有些画家,包括像朱建忠、王法他们都是经常获奖的,他们在大的制作上没问题的,是有竞争力的。但是我们那种精美的,那种有情调的、那种讲究我们南通美术特有的文化自信的,或者是追求唯美的,这么一种东西我们也不排斥。一个画家如果只知道元四家,只知道新金陵画派的某些画法,他唯独不知道自己是谁,唯独不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去做,那你就是失败者。所以我有的时候有这么一种观点,就是我认为一个画家真正的研究的指向是自己。把箭头调回来,把枪口调回来,对准自己,这是非常重要的。我看到我们在座的这些,因为我们在座的这些都是朋友、同学、师兄,我们都是很熟悉的,我觉得我们大家都有这么一种意识去凸显个性。个性的东西可以在宏大的、震撼的作品当中生成,也可以在唯美的、精致的作品当中生成。而个性化的元素是自己的,要在自己的身上、自己的心里去养育,甚至去挤压。有的时候还不得不丢卒保车,要下刀子,这个我觉得是个人问题,这个是任何人都没有办法替代你去完成。所以我们可以看中国历代绘画经典当中,只要是成为一等经典的东西,一定是个性的,凸显的。个性当中包括的不光是画中抽象的东西,我觉得都是综合的,他的东西综合体现出一种个性化。所以我还是很有信心,我也非常愿意,如果我们南通,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包括我们在座的各位专家,大家有这么一种共识,在南通美术现象这么一个命题下,要去有所作为的话,我也愿意尽我自己的力量,随叫随到,叫我做什么都可以。

  刘伟冬(主持人,南京艺术学院副院长,江苏省美协理论研究会主任):

  南通现象它确实存在而且已经被认同的。我到哪去,一说我南通的,人说,南通这个地方出画家,就已经形成这种共识,已经是历史形成的共识,的确存在,大家认同。所以我觉得有这种雏形我们就是应该去梳理,把它很好地总结出来。我们有这么一个群体在这,但是各有偏好,通过政府的引导,那么有很多事情我们可以去做的。我们可以通过本土的这种政府策略,使外面的画家来接受呼应我们,比如说就刚才周京新院长讲的大型主题创作,南通的历史和南通的文化,我们能不能组织我们的画家,就南通江海濠河的一种风光等题材,搞一些大型的一种创作。本土画家可以参与,也可以邀请一些像北京的画家同时来参与。像家乡搞这些创作,我们开口没有什么不好意思的,换其他人你说对不对,也就是请他们参与到南通历史文化和文化建设中来。我想这些作为市文化领导是完全可以开口的。包括一些诗书雅集,市场推销,就专门在南通范围里,在南通土壤上打造我们画家,这个一定要靠政府推动,社会的反应,这里面包括一些社会企业家和我们艺术家的相互适应,搞个几年,我想一旦相互互动起来还是非常有意义的。就主题创作这方面,我觉得市政府是可以推动的,有的博物馆就是这样请画家来搞一些主题性创作,来表现我们的历史,表现我们的文化,表现我们的现实。

  我就说点我的想法。最近对南通美术现象也略微思考了一下,觉得有些前缀话题和各位专家领导讲的基本上是一致的。一个是因为我们地域的特点,我们这么一个冲积平原,南北文化交汇,形成了文化的基本特征。那就是具有对北方文化影响的雄浑、博大精神的青睐,一种发自内心的自然亲和。还有对于来自于南方的灵动,对文化气息的灵性表达,也有一种自然的青睐。这两种地域造就的生命形态借助于张謇先生当时搞实业,搞教育,在南通,从小学教育到中学,到医科,到商科,这些包括像沈寿这些刺绣,这种教育的文化形态,产生了深远的文化影响,形成了在一定的地域封闭的条件下,南通人文化诉求的自觉。我认为这种文化自觉,不仅在我们祖辈已经形成,而且一直延续到现在。在这里面,我有所感慨的是张謇先生当时写下的“南通大学”四个字,虽然那个时候他南通大学没办成,但是他有这个愿望,也就是说他已经意识到实业需要有教育来支持,需要培养一代一代的人。在这里面,我也了解了一下南通美术教育的历史,最早有刘子美到外面去学习,虽然没有学成,辍学回来了,但是他的徒弟带的学生有赵丹,有赵无极,还有沈启鹏先生,都是他的学生。

  我的理解就是南通美术现象在于它追求一种稳健、有灵、精致、工秀。在视觉形态上面,南通美术由于南通的地域条件,让南通人对美术形态的掌握形成了自己的情怀,一种就是厚积,再就是重视教育,再一个就是自己的艺术情怀,关注着自觉进取、思考,同时异彩纷呈。我简单地说有三个特点,第一,就是当一种艺术形态在南通这种地域比较风行的时候,人们也能看到另外的一种艺术语言的存在,当一种美感比较引人注目的时候人们也能看到另外一种存在。所以无论是对气韵、对厚重、对灵动的认识还是对优雅、对细腻、对工整的一种表达都有一种把握。第二,在美术文化的接收过程当中,南通人的文化直觉表现在一种善于拿来、善于学习,而且学习者能够通过各种途径掌握这些知识,巧妙地使用,在这个比较包容、比较安静的思考当中,在封闭的状态下让它重新发酵、生长,然后形成一种独创的艺术道路。第三,就是在这种文化的掌握达到一种饱满的状态的时候,文化的自觉导致对这种状态的不满足,走出南通,一方面可以以自己人生的一种智慧为社会而效力,另一方面也继续完成自己的一种艺术诉求。

  今天非常高兴,利用半天时间参加这个活动,几个目的,一个是跟大家多点接触的机会、多交点朋友,同时也是借这个机会静下来思考一些问题。今天我们两位大家从主持到发言都讲得非常精彩,关于我们今天所研究的中国南通美术现象,或者说南通美术现象,它的价值。今天我们刘院长、周院长都讲了这个问题,我感觉到这个无论作为项目还是作为课题应该说都是非常有价值的,这个价值至少两个方面,第一,是提升南通文化的竞争力,或者说从美术的角度切入,提升美术方面的竞争力从而提升南通文化的竞争力。第二,它的价值就是扩大、增强南通美术乃至于整个文化的影响力。这两个方面有相同的地方,但是也有不同的地方。特别是今天刘院长在一开始就讲到南通在传播方面是我们薄弱的地方,所以仅仅是我们自己感觉到自己有实力竞争,但是缺乏影响力同样提升不了。当然这种影响力,今天的这个课题的价值,我刚才讲的仅仅是这两个课题的主要的方面,其实还有很多,包括对多年来为南通形成“中国美术南通现象”所作出贡献的这些群体,我们作为本土的军团,我们现在的政府以及相关部门包括相关的组织,怎么对得起他们,我认为这是需要我们做的一件重要的事情,这也是一个重要的价值,也是我们重要的使命。所以我想说这是个课题,是个非常重要的课题,今天是开题,这个开题开得非常好,大家就这个价值,至少这个价值的判断,认为这是个很有价值的课题,是一个很有价值的项目,所以有必要继续集中资源、聚焦力量来向前推进,这是我想讲的第一点。

  第二个是我感觉到中国美术南通现象很重要的是要从一定的时间跨度来研究,反映南通这方面的可持续性,一方面是对历史,一方面是面向未来,如果现在面向未来已经缺乏支持,那么这个命题也会有问题,更何况我们现在提出这个命题更多的还是希望我们能够面向未来,南通能够可持续,那么从起点就可以从张謇这一段开始,也未必一定搞得非常远,我想时间跨度可以这样体现可持续性,可持续地讲一个现象。接下来要研究南通现象怎么能支撑它,我感觉这就涉及到一个层次和影响问题,没有一定的层次,没有一定的影响,我想这个现象也没有多大价值。所以我想要从我们所知的画家这个量和质两个方面来做研究,一个是有很大的群体,一个是质,这个质强调领军人物。在某一个阶段有多少领军人物,在全国乃至国际上要形成他的影响,这个是第三个层面的事。第四个层面,关于它的特征和特色,我想往深处研究的事情是下一步至少两个方面要考虑:一个是多元,第二个就是包容。就讲今天的构成,大南通和小南通,小南通和大南通文化特色是不一样的。其实,这个江与海的文化还不一样,小南通基本上是外来文化。它的文化有它的独特性,刚才讲的这个语言问题,它好多是外来语言,语言上是个孤岛。而大南通又分为两大块,一块是基本上是北线,跟扬州这些地方就比较接近了,接近苏北;而南线成熟的时间比较短,它又比较特殊。所以南通我觉得还是要立足大南通角度,

  我们现在要做策划,通过这些活动,我们先把这个问题做足。这里面包括我听到的展览的策划,活动的策划,主题创作的策划,专家们提了很多很好的建议,我想请文广新局牵牵头做做梳理,看看近期搞几个什么样的动作,能够有利于这个课题的深化研究。周院长、刘院长关爱南通、关爱家乡,到时候我们根据你们的指引做一些组织工作,但是肯定要借助你们的优势把各方面的资源利用起来。我从接手开始,我就有一种使命感。我相信只要真正下功夫,方法对路,思路正确,以后会看到成效。现在有一句比较时髦的话叫“功成不必在我”,这是正确观念的体现,我会跟大家共同努力,为“中国美术南通现象”这个课题我们共同把它做好,为进一步提升南通文化的软实力,我们大家共同努力!

  (以发言先后顺序为序)


美术报 研讨 00064 中国美术南通现象研讨会暨首届盛和雅集 2013-06-22 3065084 2 2013年06月22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