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101版:展事

文章导航

脉承经典 壶道自然

——钱樟法紫砂创新情缘

  紫砂壶出现于唐代末年,宋代时便备受文人青睐。历经千年的紫砂壶,因茶而兴、因土而盛,从最初的实用器提升至极具美感的陶艺作品。明代时大彬、清代陈曼生都创造了时代经典,他们在紫砂壶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时至今日,紫砂壶艺术百品竟新,名家辈出。回顾明清,艺人们创作热情高涨,器皿造型上的革新与人文情趣的审美融合,如陈鸿寿的曼生十八式,影响至深,叹为经典。紫砂壶就像一个孩子,蹒跚学步,茁壮成长,历经唐宋的丰满、明清的华丽,任由先辈们引领着,迈越最初的实用性,经美感与艺术性升华,将继沿紫色砂土的脚印撰写时代特征,继续演绎民族“灵魂”。

  紫砂壶承载着中国传统文脉、承载着人类文明痕迹和最自然最素朴的亲和力,相较当今躁动的大千世界,散发着悄然沉积的美,让人在细细品味的过程中感受恬静的慢生活心境。

  学古而不泥古,取至高之境,开独造之域,应是每个时代工艺大师的最高追求。当代被创作出来的壶艺佳作理应顺应时代的发展,能代表一个时代的特征。钱樟法正是如此这样一位勤奋执着、不断探索创新的制壶艺人,于是,便有了他“开独造之域”的一片绚丽天空。

  钱樟法自1986年从事紫砂壶艺创作以来,潜心研究曼生壶造型特点,汲取曼生壶的儒雅线条,在传承传统经典器型的同时,巧妙汲取造物主赋予大自然之美,崇尚“天人合一”。在紫砂壶的创作过程中不断尝试摸索,经历反复十几年的创作探索,将太湖石玲珑剔透曼柔之纹理,结合太湖石瘦、皱、漏、透浑然天成的通透的肌理,通过“镂空”技艺微雕,唯妙精致地结合传统曼生壶经典器型,创造出折射时光雕琢自然魅力的玲珑剔透之美。他创作的作品承载着地域文脉,凭着对紫砂壶执着的艺术追求,坚守内心的宁静,从传统根基中脱颖而出,创作性地将现代人的审美情趣融入当代生活状态的器皿造型设计,出新意于法度之外,开拓了紫砂风貌的艺术创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陶艺博物馆主席kwonDoo-Hyun誉为中国陶艺领军人物,被列入中国十位最具收藏潜力陶艺家之一,壶艺作品多次获得世界级、国家级、省级陶瓷专业大赛金、银、铜奖等几十项殊荣。

  钱樟法双手粘满紫砂的芬香,自强不息、华滋质朴。他只想一心潜浸在艺术创作中,犹如规避世俗繁文缛节的隐者,寻觅清静的创作状态。以太湖石的通透感“悦心、亮心”;以紫砂壶品茗“怡心、清心”;他的作品意蕴着“无为”的传统文脉,隐约流露出一种恬淡宁静的“心境”,体现艺术家与泥土的融合。他的作品随性、自然,也正是他的性情开朗,质朴大气,勇于尝试,哪怕坑坑洼洼,哪怕做坏也坚持试验性创作。从起初的壶变石,到后来的石变壶,历经反复推敲,克服了一表现湖石效果,就会失去本身的功能性;追求功能性规矩又会失去视觉冲击力;同时还要避免两者结合过于牵强的感觉等等问题;以强化个人思维理念为导向,在设计上,以“自由”的方式体现思想与精神的释放,不以功利、目的为冠冕,追求一种生命的倾述、信仰的力量、情感的流露。在十几年反复创作过程中,终于磨合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艺术境界。从此,他兼具实用性和观赏性两大方向进行壶艺创作,对每把壶性格的处理手法各异, 一如作品“守望”、“本质”系列,体现了湖石、石纹、自然肌理等等效果。太湖石与紫砂壶,具有江南地域风貌特点,都是上天恩赐于这块土地的产物,把它们结合在一起,向世界展现了民族的国度、时代的江南、风情的太湖,也见证了还原了生活赋予他的一切。

  无论传统与现代,生命都属于时代,在当今物质利益最大化的社会潮流里,人们淡出了“深入”淡出了“潜心”;有时我们真应该“回归”到先辈的时代;有时我们应该勇往直前,无论道路崎岖漫长,感知时代脉搏,在艺术史的长河中卷起几朵浪花,在未来的艺术世界里,无愧于生命在时代中的存在,将泥土印刻上时代的痕迹。


美术报 展事 00101 脉承经典 壶道自然 2013-06-22 3073054 2 2013年06月22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