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58版:画家

斑驳不掩真情,砖刻之美

  版画是绘画形式之一,含木刻版画、石版画、铜版画、纸版画、绢印版画等,而厦门的陈武星却擅砖刻版画。刘海粟先生于1982年在厦门时,曾用放大镜细看过他的一幅《郑成功》砖刻,当场赞道:“很粗犷,很有金石味道,很好!”接着刘老动情地对武星说:“砖刻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国粹,但没有人去研究,你能继承发展很了不起。”是的,砖头糙硬坚脆,常使版画家望而却步。尽管鲁迅先生鼓励木刻家吸取汉画像砖的特色,曾说:“倘取人木刻……也许能够创出一种更好的版画。”然而直接砖刻者毕竟极少。陈武星对此作了可喜的探索。他面对坚硬的砖块,捏刀代笔,直抒胸臆,笔力兼金石之力,铿然跌宕,进入了形神交融、物我一体的审美境界。

  陈武星的砖刻版画用材取自闽南民间建筑地砖,这既是乡情所系,也寄寓了他对古老文化的追求与热恋。那简朴浑厚的先民秉性,宁简而求深、宁碎而求真的人格理想正是他所崇尚的。他通常以篆刻所用平口刀为主要刀具,以刀直刻砖面,斑驳之声相伴,可谓险难不离须臾,然唯其困阻,登临之后方有长虹之慨。砖刻尤须魄力,武星知难而为,自上世纪50年代末从木刻转涉砖刻以来,未见其作品方寸局促,反见活力盎然,刀落意到,怡然自得。何故?靠控刀的能力,靠方寸间游刃自由的能力(此得益于良好的造型与生活功底)。陈武星成就了一批佳构,气度跃然于纸,真情倍感于人。

  常年肩负群众文化组织工作的陈武星,生活留给他致力版画的时间实在很少。他只能忙中偷闲地经营自己的一方艺术天地,实属不易。他说自己是“业余画家”不假。幸砖刻无须庞大章阵,夜阑人静时,一方细砖、一把刻刀,台灯下便可操作运思,呵斥之际便有成功之悦,这是武星的着意选择。

  陈武星的砖刻版画中,反映社会生活的作品不少,其中《工地之夜》、《竞渡》、《盼》、《古乐》都称得上佳作。我觉得这些佳作的动人之处在于其内容都表现一个共同点——劳动。陈武星一生都在劳动,因此对劳动特别有体会。我们没有能力制止艺术家们创作那些表现闲适甚至无聊,或者画莫名其妙甚至故弄玄虚的东西,但有权选择、赞美对我们思想和心灵有益的作品。“劳动者是最美的”,这是人类永恒的格言。陈武星的作品能在五彩斑斓的大千世界里帮助我们找到美的内容,因此我们没有理由不喜欢它。

  陈武星的作品还涉及了“十二生肖”的动物以及鱼鸟花卉、风景等内容。在他的刀笔下,硕鼠成了灵活俏皮的动物,笨猪也有了憨态可掬的形象。他善于发现美,在他的作品中无一不是美的。

  陈武星的砖刻恪守版画艺术的特殊表现形式,推陈出新,很有新意。尤其是《工地之夜》,是刻一块砖重叠拓印而成,展现整座建筑大楼工地繁忙的景象,人物众多仿佛造型、动作各异,但显得很有秩序。画面满、实而不呆板,构图大气而不空洞,线条细腻而不繁琐。《激情》则在分黑记白方面颇见功夫,看得出法自于汉画精髓,读能有观伦勃朗油画作品之妙,又比力求具象的西欧古典铜版画要高明得多。《竞渡》则表现四艘平行飞驶的龙舟,大有战国青铜器上“水路攻战图”的结构,表现出“力”的感觉,这乃归功于他对古代传统艺术和版画技巧的理解。

  其次,陈武星根据砖的特点善于用刀,敢于用刀。砖易刻也易崩裂,制约着他下刀前必须慎密地考虑,下刀时必须肯定而不能一点犹豫,以至于陈武星的作品线条大多是洗练、准确的,绝对没有柔弱之态。利用崩裂,陈武星还制作出许多意料之外的特殊效果,如《年年有余》中四周鱼纹的装饰断续有致,密而不乱。《大海的女儿》中5位惠安女的衣饰各异。这些,都是其他版画不易做到的,陈武星做到了,而且得心应手。总之,因为内容美、结构美、线条美,陈武星的作品由小见大,是很耐看的。

  简介:

  陈武星(1939—2012)福建南安人,擅长版画。1959年毕业于厦门美术学院并留校任教。1963年后在厦门市群艺馆工作,福建厦门市文化局调研员、副研究员。作品《厦门支前图》(长卷木刻)入选第三届全国美展;砖刻《郑成功》入选第八届全国版画展;《大海的女儿》入选第八届全国美展。曾荣获“中国优秀版画家”称号及“鲁迅版画奖”。出版《陈武星砖刻版画》画集。


美术报 画家 00058 斑驳不掩真情,砖刻之美 2013-08-10 3135728 2 2013年08月10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