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34版:画家

文章导航

在王彦萍的画展上(八)

展览地点:北京画院美术馆 学术主持:范迪安
策展人:王萌 展览总监:贾杰功

  在王彦萍的画展上(八)

  展览地点:北京画院美术馆 学术主持:范迪安

  策展人:王萌 展览总监:贾杰功

  何桂彦(四川美术学院副教授):我希望将王彦萍的作品与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现代水墨如何背离传统、寻求向当代水墨的转变的语境结合起来讨论。因为这个背景和艺术史的上下文对她的创作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刚才贾方舟先生谈到了“新水墨”,包括陶老师也谈到了。实际上,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在东西文化的对话以及传统水墨向现代进行转化的过程中,曾出现过三种代表性的艺术潮流:一个是表现性水墨或者现代水墨现象;另一个是以谷文达为代表的解构性水墨;再有就是“新文人画”。它们构成了现代水墨多元化的格局,并对90年代水墨艺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看王彦萍90年代初的作品,就能发现它们与80年代表现性水墨所形成的联系。其中有两个特点非常突出。一个是在背离传统水墨程式化表达的同时,非常主动地借鉴了一些西方现代艺术的形式和结构处理方法,尽管形成了个人化的表现性风格,但在造型上却明显受到了立体主义的影响。立体主义的结构不仅会构成一种新的视觉机制,同时也会形成一种内部的叙事结构。因为那些来源于不同时间、空间的形象会形成一种非线性的叙事关系。而这种无序、混杂的图像刚好能反映出艺术家非常丰富的个人化的内心世界。不过,对个人内心世界的探微,对非线性叙事的重视,仍然跟80年代中后期中国当代艺术界对西方超现实风格的青睐有着一定的联系。另一个特点是非常个人化的色彩表达,从90年代初到今天,在使用色彩的方法与观念上都一直得以延续。不过,1999年前后的作品曾有一个重要的转变。一是强调画面所产生的空灵感;另一个是越来越重视媒介自身的表现力。比如,强调作品的制作,强调手工性,以及创作的过程体验;还有就是因媒介所形成的平面性,而平面性、媒介性恰恰也是西方现代主义绘画最重要的特点。

  最近的“折象”系列在创作上体现了两个转变:从“形式”向“媒介”的转变,从艺术家“内心世界”的表达向“外部现实”关照的转变。“折象”描绘的是社会交往中“吃喝”的一些情节。但是,这些情景是可以放在今天都市生活与消费社会的背景下的,加之它们与中国社会特殊的社会交往有联系,换言之,“吃饭”背后可以折射出今天都市生活中的许多问题。透过这种充满现实主义意味的关照,王彦萍的作品实质是对今天都市生活、消费生活和社会交往的一个审视。从早期的表现水墨,到后来的媒介性水墨,再到今天直接介入当代社会生活的作品,我们不仅看到了王彦萍作品风格演变的轨迹,而且能从一个侧面反映当代水墨所经历的发展历程。


美术报 画家 00034 在王彦萍的画展上(八) 2013-09-28 美术报2013-09-2800010;美术报2013-09-2800011;美术报2013-09-2800012 2 2013年09月28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