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20版:副刊

真正的转身

■连冕(浙江 杭州)

  台南的“新世代”并台北某画廊:

  你们好!

  三四月间的北京城里,作为南来的艺术友人,你们为这新绿萌动的时节,增色不少。

  十几位台南“新世代”在“798艺术区”展现了独具国际视域的作品,而台北的著名画廊,在雍和宫护城河之北,与大陆艺术核心圈,共同分享了一场华人美术收藏的欢宴。

  近年,随着大陆经济、文化的蓬勃,我们终于等到了你们重新踏上这片久违之地。“新世代”们都是20出头的年纪,而台北画廊的主人又是刚步入人生的盛年,可以说,台湾岛上不同人群以各自清晰且动人的姿态开始转向了,开始真正关注起身边这一片充满魅力的故土。

  的确,正如“新世代”画展所给出的题目“范式转向”那样,我们也共同迎来了一个崭新的、带有转换意味的历史时期。范式是曾经的一种桎梏,它不断想约束着青春的活动力,在20世纪过往的那些岁月里,父辈们曾热切地为了砸碎各种旧的框架而浴血奋战。正如你们所提到的,我们现在为什么需要转向?可能是因为时代变了,或者更可能是因为你们与我们一样,越来越多新的青年人群失去了与父辈所共有的交流语言,最终,不得不转向。在创作上,没有了曾经的历史激情,似乎也看不见新的值得我们破除的框架,那些转向主要是为了这个时代而来,至于将前往何处,大家都无法预知。

  对于“新世代”的作品,父辈级的评论家们已经提到了那种明确的“在地化”情景。意即,你们的创作是世界范围内的共同问题的共同表现之一。如果说这是“现代性”的一种尚未结束的延续,那么“作品”似乎就是这“美国”的现代性、“英国”的现代性等等等等,在中国人,或者就是在华人身上的一种呈现和外露。是啊,岛内的艺术人如此,我必须说,大陆这边的新生代艺术人也“无出其右”。

  看来,我们面对着一个共同的世界,以及共同的困惑与难题。

  台北画廊的主人也在为华语艺术圈而努力。可,从你们的收藏中,同样出现了与“新世代”们一样的困窘。面对那些昂贵的藏品,我们不得不有如此的诘问,“怎样才是好的华人艺术家”。其间有一批岛内艺术界先驱、前辈的佳构,映衬着他们在困苦年代里孜孜不倦地上下求索。当然,世界华人艺术圈,对我们这些年轻人、大陆同胞也是那样地充满了幻象和魔力,于是你们提出“文化主体性的东方美学”。然而,我不得不再追问一句,到底这“主体”又是什么?或许,你们将说,“主体”就是文化啊。可,“文化”又是什么?

  是一群已经拥抱了特权,而形成的新的特权阶层的文化?还是一群已经不知“东西南北”为何物的,“新世代”的“新文化”?

  请原谅此信的粗率,不过,真的,我所见你们的转向,并非是向着前贤们曾经的共同目标——你们的确在砸开那些旧的枷锁,不论年龄大小,还是阅历丰富、贫缺,诚如展现在面前的种种作为,是那么地充满了“惊心动魄”或“高尚伟岸”的精神情操。不过,大家似乎都忽视了一个新问题,即一个可怕的新“范式”如此这般地诞生了:在这样的语境里面,你们所说的“文化主体”,似乎就是这为了“新”而来的“桎梏”吧?

  其实,千年以降,艺术都未曾能轻易摆脱所谓枷锁的困扰。人们曾说,成功艺术家或艺术品,是面对滚滚尘寰完成了优秀而高贵的一跃。可,今天,我突然醒悟,某些人、某些作品的那“一跃”,又是那么地不切要领而笨拙可笑。或许,艺术从来未曾跳出这层层的“范式圈套”。而成功的创作,恐怕只是反映了在那“圈套”中,一次又一次,未必优雅的搏斗吧。

  然而,对于大多数等待成功的创作者而言,“搏斗”之前,或许,还真的需要继续一个真正漂亮的转身。

  不错,这才是“转向”,为了看清敌人!

  顺颂

  时祺!

  连冕

  2007年,在柳絮簌簌的春日京华。

  附识:

  本文之“一厢情愿”地草成,缘于6年前应师长W邀约,而主持的一场关于“台南艺术大学·‘新世代’青年画家赴京展”参访活动,以及其间偶遇的一次台北某画廊开幕式。


美术报 副刊 00020 真正的转身 2013-09-28 3177561 2 2013年09月28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