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11版:视点

文章导航

王冬龄:巨幅大字

传统书法与当代艺术的融合

  王冬龄:巨幅大字

  传统书法与当代艺术的融合

  ■本报记者 夏超

  9月22日,中国美术学院篮球馆2楼,一张巨大的宣纸铺满了整个篮球场。68岁的中国美术学院教授王冬龄濡墨挥毫,笔走龙蛇。他右手执一枝大毛笔,左手拿着盛放着墨汁的大器皿在白色画幅上游走,挥洒下遒劲有力的线条。不到一个小时,便书写下了一篇巨幅的《兰亭序》。创作过程中,观众时不时地发出惊呼,而王冬龄却不受干扰,始终沉醉书写,一气呵成。

  王冬龄的巨幅大字在书法界享有盛名,他书写巨幅大字至今已经20多年,并先后于2003年和2007年完成了《逍遥游》和《老子·五千言》等代表作,后者长37.5米,宽4.95米,创作历时4天多,是其艺术生涯中历时最长、尺幅最大的作品。

  在王冬龄的眼中,所谓巨幅,不是指一两张八尺宣、丈二宣,而是指至少在3米乘3米以上。所谓大字,应该是50厘米见方之外。巨幅不一定是大字,大字也不一定即是巨幅,其作品尺幅既巨,字又大,才可谓“巨幅大字”。创作巨幅大字不是一般所认为的“猎奇”、“哗众取宠”,其实巨幅大字是现代艺术展厅形式的需要,这种形式具有现代性,也是切入当代艺术最好的途径之一。对于艺术创作而言,空间、场地、氛围是非常重要的,小书斋的场地无法写出大的作品。写巨幅大字必须借助巨大空间。

  王冬龄把书写巨幅大字既当成创作,也当成教学。因此,王冬龄每次创作的时候,也会有很多学生在旁观看,这样的机会对于学生们来说无疑是非常难得的。“课堂上说得再多,也必须要有老师的亲身示范,这样才能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我和其他书法家喜欢闭门创作不一样,我写字的时候是不怕人多的。”王冬龄说道。王冬龄认为,书法创作需要沉静,但沉静的关键在执管挥毫的人的内心,如果内心沉静,很多客人围观,并不影响作者,反而是一种助兴,共同形成一种气场。善于借人气,借场面,化为创作的氛围和力量,使作品的气势更为宏大。

  对于中国书法在国际上的推广来说,王冬龄认为书写巨幅大字是一个很好的方式,因为写大字比写小字更能让观者产生直观的艺术共鸣,更能让国外的人们接受。巨幅大字是中国传统书法艺术与当代艺术的融合。从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到沙特的吉达,王冬龄在他的大字走向世界的道路上一步步前行,为中国书法在国际上的推广一步步努力着。虽然自己在巨幅大字领域进行着孜孜不倦的探索,但王冬龄认为巨幅大字不会在国内成为一种书写潮流。“巨幅大字创作是对书法家心力、体力、功力、创造力全面多重的挑战与检验。心力,指沉心静气的定力、意志及胸怀气度;体力,特别是腰功、耐力、敏捷的动作与身体运转的配合上;功力,是几十年如一日的临池基础与根柢;创造力,是现场驾驭、掌控与艺术灵感的发挥和创造。大字作品不是人人可写的,也不需要人人都要写。”王冬龄说道。

  王冬龄

  1945年生,江苏如东人。中国美术学院现代书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草书委员会副主任,兰亭书法社社长,杭州市书法家协会主席。

  曾在国内外举办个展二十余次。在大英博物馆、比利时皇家美术馆、中国香港艺术馆,以及美、德、土耳其等国家和地区现场示范巨幅草书创作。作品为伦敦大英博物馆、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中国美术馆、故宫博物院等收藏。


美术报 视点 00011 王冬龄:巨幅大字 2013-09-28 美术报2013-09-2800008;3198349 2 2013年09月28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