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56版:艺事

故乡·墨韵——王志坚中国画展学术研讨会纪要

  王漪(上海嘉定区政协副主席、陆俨少艺术院院长):

  王志坚从事中国画创作已经30多年了,在艺术上他主张工入意出,作品的个人风格非常强烈,多次在全国、省市展览上获奖。本次王志坚个展是继前一时段我们举办“大匠之门——齐白石艺术展”后,又一次推出的一个湖南籍画家的展览。“大匠之门”展览期间,上海可以说刮起了一股齐白石艺术的旋风,影响重大,今天王志坚中国画展学术研讨会的目的主要是针对王志坚作品的艺术形式、笔墨、构成图式,包括他作品的内容视角意境等方面进行研讨,以个案的形式关注我们当下中国画发展的现状、困惑、方法,我想,这一切对于王志坚以后的艺术发展,对我们中国画以后的传承与发展都十分有益。

  王志坚(湖南省美协工笔画艺委员主任、湘潭市齐白石纪念馆馆长):

  我主张工入意出,在工笔这个范畴中,国画、壁画、民间绘画的元素,对我启发很大。人常说做人要老实,但是我的艺术是叛逆和不老实的,从工笔写实发展到相对强烈的个人风格的工笔画过程中,我觉得应该要不断让自己冲到一个浪尖上,不断让自己追寻梦想,解决一些自己应该解决的学术问题。

  这次展览的作品以水墨画为主,也有一批工笔画。这批新的工笔画完全脱离了我上世纪90年代的味道和风格,似乎有点回潮,也和我的写意相似,朴实,追求生活,仍然歌颂劳动美,我觉得牛就有这样一种内在精神之美。人其实也如同牛一样,那些奋斗在生产一线的劳动者不就像牛一样充满奋斗的精神吗?我觉得做人做事都可以在牛身上借鉴很多东西,这是我追求艺术浅显的思考。

  李蒲星(湖南美协理论委员主任、湖师大美术学院教授):

  我和王志坚上世纪90年代初期认识,20年来保持既是朋友又是批评家与画家这样一种双重的关系。王志坚的作品是先从工笔入手的,是以工笔画见长的朱训德老师的学生,但是,他的工笔画能很明显地看得出不是学院派入手的。这和他早年的经历有关的,所以他的工笔画在当代湖南省的工笔画中个性是非常突出的,单独看不一定能看出来,但把它和湖南其他工笔画摆在一起,就会发现他的画很另类。后来,他开始探索水墨画,王志坚画的特点我认为地域文化和个性是联系在一起的。王志坚的画有着浓郁的乡土情怀,表现在他所画的牛身上,也表现在他画的人身上,甚至表现在他画的鸡、鸭等小动物身上,虽然有的是动物、有的是花草,但同样体现一种乡土情结。另外,王志坚无论是画的牛还是画的人或其他东西,并没有刻意强调笔墨本身要达到的造诣和高度,他强调的是这个人要画得生动,甚至有一种幽默感,这也是湖南画家从齐白石到黄永玉形成的一个特点,不是着意于这个人长成什么样,而是要把这个人画得有味道,夸张一点,甚至漫画化一点。湖南画家表现的幽默感不是特意夸张出来的,而是湖湘文化的反应。

  乐震文(上海书画院执行院长):

  我看了王志坚老师的作品,当今艺术风格多变,各种艺术思潮在上海、北京、杭州、南京不断孕育涌来。我一直有个出自内心想法变得更加坚定了,艺术再怎么发展,再怎么表现自己的概念和图式,生活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没有生活的艺术始终是不靠谱的艺术,比较系统地看了王老师的作品后,我突然感觉艺术、自然以及艺术家对生活的理解对艺术而言是多么的重要,我感触最深的是王志坚画的鸡、鸭、牛,这些艺术语言如果没有深切的生活体验,是无法这么自然洒脱生动地在作品中表现出来的。

  王老师的作品带来了湖南辣辣的画风,带给上海一股新风,给我们当头一棒。上海的艺术应该往回走一点,上海本身面对大海,视野向外的比较多,向内的比较少,我觉得应该接地气,地气就是我们中国大地的这些情怀,往内走一点可能会更好一点,对笔墨的追求不要再过分追求图式的境界,应该更深厚一点,这可能会对上海艺术家今后关于艺术的思考有帮助。看了王老师的两幅工笔画还是像写意,王老师走进写意这个领域是随心所欲的,走得很远也很好。

  林木(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委员、四川大学教授):

  王志坚的画把中国传统很深沉的现在丢失的东西,就是诗言志的传统、比兴的传统从更深层的角度进行挖掘,这一点是很难得。现在很多人偏重于笔墨本身,这样就把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中诗言志的传统、比兴的传统都丢了,而且丢得很严重,从整个中国画界来讲都在丢。

  说到王志坚的牛,李可染也画牛,潘天寿也画牛,他们画牛赋予牛另外一些品格。李可染就是苦学派,他觉得牛就很辛苦,自己的人生就像牛,他的师牛堂就是这样来的。王志坚是把牛作为比兴的素材,然后辐射到自己对生活全方位的感受。这是一个很突出的特点,他在牛的身上体会了生活的乐趣也感受到一些生活的忧虑又体会到生活中童话般的一种感受。王志坚画牛是一种体验,他画的鸡、鸭、人同样也是。他的作品很多都是孩子和牛一起的场景。他画的人里面也穿插着牛,牛在里面起到一个画龙点睛的作用。王志坚作品非常有价值的一个东西就是续接了中国文艺最深层最传统的根本。王志坚的笔墨很好,他的牛高度写意,并不是把牛画得非常像,但感觉一看又是牛,这又是中国传统美术最深层的造型观念——意象的观念,意到为止,不斤斤计较于牛的形态。王志坚是齐白石艺术馆的馆长,他很好地继承了齐白石艺术的优秀传统,加上他从农村出发,所以,从这个角度而言,王志坚的艺术告诉我们地域文化的继承、乡土题材、传统文化深入挖掘还是有价值的。

  谢海(美术报评论部主任):

  王志坚今天的展览给我们打的底牌是故乡,也就是乡情,这也是当下社会很多人从来没有、有的人逐渐忘记或者有的人刻意回避的一个话题。艺术家首先应该清楚自己是谁才能知道该怎么画画,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说的就是这个道理。齐白石画来画去,只要画到青蛙、小鱼、雏鸡、虾就鲜活得不得了,一画到萝卜、青菜、咸蛋黄、葡萄就让人垂涎欲滴,为什么,就是因为这是他的生活,他描述的不加任何的修饰,所以直指人心,绘画和做人一样,真实而自然的流露是最高的境界。如果你都不知道自己是谁,画画对于你来说就是一个奢侈品,你也不配当一个画家。王志坚的作品中很少谈笔墨也很少谈图式,他谈乡情,这种乡土情怀我觉得很有意义。

  陈九(上海朱屺瞻艺术馆馆长):

  王志坚是领导,也是一位艺术家,我觉得作为一个艺术家把他放在上海这个很特别的文化生态环境来看,把一个不断探索的内地中青年艺术家放到海派文化中讨论有很多感触。我觉得把全国一些艺术家和上海的艺术家在这种环境作为一个课题提出来并关注艺术家的创作轨迹这个本身很有意义。

  王志坚对笔墨语言有很多想法。初看,他的作品有一种乡土诉求,看似和现代我们所呈现的艺术感受没有关系,但是我看他的作品还是能体会他的脉络的,他的艺术诉求并不是完全古典的、田园的情怀,也有城市化进程对艺术家的影响。我对志坚人文情怀比较关注,他是一种精神回家的感觉,特别是他对牛人格化的描述,他给我们带来的感受已经有点陌生,这确实是值得我们探讨的课题。

  葛本山(美术评论家):

  王志坚的画给我印象最深的是4个字:拙、厚、趣、新。拙不是拙笨的拙是古拙的拙,很朴素、很深厚,这种拙拙得有意思有味道。湖南人在这种拙当中有深厚的文化,有深厚的传承,对人生,对天地有独到的理解,所以湖南人写就中国近代史一些核心的部分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厚,他的绘画不管用笔用墨,画牛画鸭画鹅,所有东西都体现厚重。第三,他的作品都体现一个趣字,这个趣是从生活观察中来,不在农村生活过,就不热爱这种生活,也不会热爱这些动物、植物和人。这一点也说明了一个艺术源于生活,对生活的发现和感动的问题。王志坚的“新”有乡风的新,乡土的新,还有他笔墨上的新,样式上的新,构图上的新,因为他把工笔和写意,现代构成和传统笔墨结合在一起,形成了自己的语言体系和绘画风格,用郭沫若的话“境非真处即为幻,俗到家时自入神。”所以,志坚老师虽然画的是乡土和民俗,但是俗到家出自入神。

  程雁滨(宣城画院原院长、山水画家):

  展览给我最大冲击的是情怀。王志坚的画和他的生活阅历紧紧联系在一起,特别是王志坚刚刚在介绍他的画,他说他幸运地成为一个知青。这对我的触动很大,我认为能把幸运两个字和“知青”联系在一起,足以见他的心怀和胸襟。王志坚绘画的特点给我的第一个感受是笔性、情性,还有一个就是恰到好处的率性,这个特点非常突出,其表现就是笔墨的简,线条的松,对比强烈。另外,王志坚将骨子里面本质的乡土美释放给观众,让人感受到朴实的美,而且,格调清新朴实,不媚俗,这一点很不容易。

  李冬平(湘潭市文广新局局长):

  艺术作品展示的作品不仅仅是一幅画、一首歌、一篇文章,不仅仅给我们带来美的感受,更重要的是作者对于宇宙沧桑的理解和感悟,是作者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流露。艺术交流对于唤醒世界的真善美是非常有意义的,艺术不交流就不能实现艺术本身的价值。艺术交流的态度是极其严肃的,这是艺术家表现自己,用坦诚的心认真表达一分感受表达一分情怀的严肃的平台,艺术交流的活动主要是以追求艺术的升华为目的,应该抛开功名利禄,这才能升华艺术家的修养,实现所有人精神世界的提升。

  杜月意(湘潭市文联副主席 湖南白石艺术有限公司董事长):

  文化需要传承,文化需要积累,它是一种恒久的工程,更多的需要社会来关注支持。“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作为关注人文的发展,即不难发现文化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沁染。王志坚是在湖乡文化的培养下成长起来的一位颇有成就的艺术家,他对艺术的执着以及对待事业的认真态度令人敬佩,透过他的艺术看王志坚就会发现他身上有一种牛一样的精神和牛一样的品格。我认为,做艺术如做人,要有一种责任和担当将文化传承,人的精力有限,但只要我们在一点上作出努力,哪怕是一星半点,都会是为社会添光添彩。王志坚的艺术给了我们很好的回应,我对他很赞赏。

  赵志超(中共湘潭市委副秘书长):

  王志坚长期从事中国画创作,艺术创作上主张“人文精神”与“工入意出”,善于从民间艺术中汲取学养。在工笔、写意,特别是在意象牛与童趣题材上有精深的研究,取得过重要学术成果。王志坚作品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在画坛颇具影响,被誉为“中国书画百杰”。本次展览以乡土题材为主,表现乡村朴质拙辣且大气的画风,从而产生某种独特的审美效果。

  卢炘(中国书画名家纪念馆联会秘书长、中国美院教授):

  王志坚的画有趣、有情、有韵,又很简。他的写意作品吸收了文人画的很多营养,这种吸取是生动的,扬长避短的,他表现的题材和内容以及笔墨形式技法给我们很多启发。真正好的笔墨应该融入情韵、思想情感和审美的感觉是融在一体的,这才是中国画讲究的笔墨。王志坚的笔墨之中浓破淡和形体配合得很好,不是纯粹的符号化,但是又有符号的感觉,显然他在这方面肯定是做了很多尝试和研究的。另外,传统的笔墨很丰富,但是不可能都学到,他通过不断地思考扬长避短的汲取,把最能体现湖湘文化的笔墨展开是很值得我们学习。

  文字记录、整理 彭时雨


美术报 艺事 00056 故乡·墨韵——王志坚中国画展学术研讨会纪要 2013-09-28 3197147 2 2013年09月28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