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12版:视点

陈振濂的书法品牌为什么能做这么大

■刘思杰

  三个视点

  思想家的能量:

  有明确的思想引领,应该是陈振濂先生优于同时书法家的一大特点。每有一个新举措,他都会琢磨出一个新观念新口号,并通过学术论文先来自我证明其合理性。然后再大力推广之。先使书法创作观念做到家喻户晓,深入人心。按我们过去革命家的说法,是先有了一个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然后才上井冈山、长征、爬雪山过草地的。比如“阅读书法”,比如“意义追寻”,比如“社会责任”、“民生书法”,又比如“学术引领拍卖”,比如“书法教师‘蒲公英计划’”。他总是在行动还未开始时就先以深思熟虑的理念先声夺人,明确告诉大家他要做什么。而不是像许多人那样已经做完了大家还云里雾里不知道艺术家要做什么。这种习惯,应该与陈振濂先生作为理论大家的深厚学术积累与具备敏锐的思想穿透力有关。换言之,他不是一般地在盲目写字,而在书法上是有信仰的有理想的。最常见的做法是:他总是把当代书法置于一个百年书法近代史之链上,对它进行历史逻辑因果关系的分析,从而引出今天书法为什么应该是这样、或必然会是这样的结论与理由。这样他每在一个时期作创作风气上的倡导,都拥有别人尚未想到的、不得不如此的逻辑出发点。从而使每一次倡导,都不会沦为想入非非心血来潮空穴来风式的个人发挥,而是有着坚实的学理基础,因此必然是可信赖的。

  内行手段:

  有深厚的技术功夫支撑,是陈振濂先生能在书法界成为常青树弥久弥醇的主要依据。即使有再好的理想,只要手头功夫上不去,什么都是纸上谈兵空中楼阁。陈振濂先生早岁并不沉湎于技巧,兴趣多在理论研究学术著述上。但他长期从事大学书法教学,对多种古代经典烂熟于心。这种在上课过程中训练出来的对名碑法帖那种敏锐的分辨观察能力与严谨的模仿能力,有效地弥补了他专心理论著述一段时间较少练字的缺陷。待到40多岁渐趋成熟之后,出笔高古风雅,一派魏晋二王正脉气象。反而比练了几十年字的许多书法家多了一段书卷气、而少了一段世俗之气。而且40岁以后,他又在书法技法上作了多样化尝试与探索:从擘窠大字到尺纸寸楮,从榜书巨堵到手卷册页,古隶新韵、狂草心性,多方向的突破,为他的书法风格的多样化与传统承续的丰富多彩以及专业表现的多触角性,提供了几于炉火纯青的笔墨经验。故尔近七八年来,他的书法作品一直在市场受到收藏家狂热追捧,据了解其价位一直处于全国前三位,几乎没有人议论这是理论家写书法而略嫌另类或勉强,反而是把他列在书法家第一阵营中的前端,只言片纸,皆被视若珍珙而有洛阳纸贵之誉,即很说明问题。许多理论家谈书法头头是道,真动起笔来则捉襟见肘生涩局促,相比之下,陈振濂先生却是正宗的斫轮老手。

  领袖气质:

  有强大的领导力组织力,是陈振濂先生能在当代书坛上呼风唤雨屡获成功的重要原因。我想在这方面,理性的陈振濂先生又兼具多年的行政管理工作经验应该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迄今为止,他在大学里先后担任系主任、院长、研究所长、艺术团长、书画社长、委员会主任。在艺术社团担任过协会主席和社长秘书长,又在政府系统当过政协副主席、政协常委、人大代表、人大常委会常委、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这些大大小小的职务,都要有独挡一面的能力。有时是主角,要当机立断拍板定局;有时是配角,要协调配合甘当助手。但他的角色转换切换极快,随时知道自己身处何位而应当如何妥善应对。因此他周边总是同时存在着几个不同指向不同功能又聚集各种类型人才的得力团队。其实早在他还仅仅是美院教授而尚未有行政职务之前,这种领导力组织力的具备已经有明显的苗头:上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的书法学学科研究与著述、学院派书法创作、15册600万言大学书法教材的编写,每个项目都是几十号人的团队合作行动。但每次都大获成功且具有首创意义。许多书法家可以把自己的个人业务做得很好,但却未必带动得起一个庞大的团队来共同奋斗。陈振濂先生却能以他的个人魅力,登高一呼,群起响应,于是他主张的很多新观念,都会被迅速放大、迅速转换成为一种集体意志而驰骋于书法领域矣!

  一个关键词

  诚信品牌:

  如果说,上举“思想家的能量”、“内行手段”、“领袖气质”是陈振濂先生作为一个艺术大家的必备特征的话,那么他如果要走向市场,真正为市场和藏家所接受并且还能长时期受到追捧,应该还必须有一些更独特的优势品质在起作用。

  几十年如一日的诚信,是陈振濂先生最重要的品牌之一。前不久,陈振濂先生提出了大型公益培训项目“书法教师‘蒲公英计划’”,并在7月23日——8月3日实施了这一计划,对来自全国30省市的130名农村、基层尤其是老少边穷地区的小学书法教师进行公益培训。其后他写过一组总结文字连载于美术报,第一篇的题目令人印象极其深刻,叫《一诺千金》。我读完后掩卷长思,其实陈振濂先生在改革开放30多年中,能在专业上立于不败之地,靠的正是这个诚信和“一诺千金”。

  30年改革开放带来经济大发展,但30年发展也带来了趋利避害、唯利是图的功利风气。士大夫的忠义与节操陷城失地节节败退,有人开玩笑地说,人家欧美200年才完成的历史进程,我们30年就走完了。并且,即使是利益,30年初期贫穷时代的“利”的概念,和今天富裕起来以后的“利”的概念,也相去甚远。那么,陈振濂先生是如何对待这些挑战的呢?

  30年前改革初期,陈振濂先生还年轻,向往富有的生活,是他这一代刚刚从贫穷中走出来的年轻人共同的愿望。但他当时兴奋点在学术研究和学科构建上,热衷于写文章发表自己的观点与见解。对当时较轻松可以换来出场费和其他利益以改善生活的所谓笔会和走穴,一概回绝,安贫乐道、专心学问。这使他在一开始就没有陷入钱的陷阱里去,自然也不会有靠书法去谋利钻营的意识和欲望。而它的客观效果,则是他的作品在市场上出现数量极少。听杭州几家专营书画的公司提起,当时曾有人看中他作为第一批书法专业研究生的特殊身份,希望以较低的价格买断他一年或几年的作品并进行市场运作以此牟利。有人帮助炒作,这在80年代末是很多尚处贫穷的书画家翘首以盼的大好事。但并不富有的他一口回绝,理由是第一不想为了钱成为写字机器;第二是作品价格关乎艺术家尊严,更应有它的行业规律而不可人为操纵从而欺骗市场。其中所体现出的专业尊严,和强烈的“规则”意识,不但成为青年陈振濂的立身之本,一直贯穿至今,成为他的人文品牌,而且也迅速获得了社会各界包括收藏界与艺术品市场对他诚信形象的认定;对他值得信赖、在任何情况下都“一诺千金”信守诺言的认可。

  所以在他身上,绝不会有表里两本账比如目前书画市场上常有的做法,是表面叫价甚高追求面子和体面而私下交易2折3折即可完成、从而形成所谓的“面子价格”水分太多不真实不可信的尴尬;也绝不会有买一送一或多订价廉这种貌似过去早期初级农贸市场的做法。他与拍卖公司之所以能有这样融洽的合作,是因为双方都信守承诺。拍卖方最怕艺术家守不住红线,为贪眼前小利而背着拍卖方不惜粗制滥造;而陈振濂先生严格按照契约办事,是一个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放心的人物。据说在他与拍卖公司有契约之后,也有个别按一般书法市场行情求他墨宝且事出有因的,但无不被挡在他的契约价格之外。最初也不免得罪各方朋友,但时间长了,大家都理解他的品行与品牌,不但不见怪反而生出敬佩之心来——在现在这个物欲横流、诱惑太多的社会里,能守住契约不赚快钱甚至为承诺放弃、拒绝赚钱的艺术家,还真是太少太少了。

  在一个商业社会里:

  ——要诚信一次是容易的,但是要诚言30年吾道一以贯之是困难的。

  ——要在富裕时期守住价格契约是容易的,但要在清贫时期需要钱时却这样做,是很难的。

  ——在中年学有所成时对赚快钱有免疫力是可能的,但在青年初出茅庐时拒绝赚快钱是极其艰难的。

  陈振濂先生恰恰在这些方面,为我们树立了一个难能可贵的榜样,也树立起了一个相伴几十年、还会相伴终身的诚信形象。试想想:拍卖公司怎么会不愿意与这样的人合作共事呢?

  听说陈振濂先生最早从少年到青年到壮年时代,都是遵循潘天寿先生陆维钊先生“士不必三绝而须四全”的观念,诗书画印齐头并进。但在十多年前,有朋友提醒他,要在一个领域里有突出的建树,应该专心致志地深入发掘之而不能太分心。于是他集中全力对书法进行了从广度到深度还有厚度的全方位拓展。现在看来,这样的收缩战线与集中注意力的选择是十分正确的。我认为:正因为有了出于深思熟虑的这一方向性选择,再加上他卓绝出众、无与伦比的才华,与从小就被培养起来的以忠孝节义为标准的文人士大夫节操与诚信自律的意识与习惯,所以陈振濂先生才会成为当代中国书法界最优秀的代表人物之一,陈振濂先生的书法品牌才会做得这么大。


美术报 视点 00012 陈振濂的书法品牌为什么能做这么大 2013-09-28 3181293 2 2013年09月28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