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21版:艺苑

文章导航

三贤故里骆天璇
的学书之路

■田渭法

  诸暨枫桥是陈老莲、杨铁崖、王冕的故里。三贤故里人才多,书法的人才也不少,著名书法家骆恒光就诞生此地。而在枫桥本土,骆天璇的书法也颇让人称道。

  骆天璇,生于1949年,别晓晖,号海觉书屋屋主。经天璇先生回忆,小时候受王羲之学书的一系列故事影响,便有了学书的念头, “王羲之”这三个字在他的脑海里,成为一种挥之不去的情结。

  上世纪60年代初,他辍学在家,农余之时,王羲之的故事浮现脑海,学书的萌芽使他自觉地拿起笔来。后来,其父见他喜欢习字,便买来毛主席纪念白求恩的现代隶书字帖,正是这一本帖,使他开始走上学书之路。后来他有机会接触到人生中第一位真正的书法老师——骆恒光先生。骆恒光和他是同村人,既是老师,也可谓是兄长。70年代末,骆先生毕业于浙江美院,在浙江书坛颇有名望。从此,天璇的学书之路渐渐步入正轨。

  在当时的那个年代,书店内很少有传统内容的字帖,而当时骆恒光行书字帖却颇有发行量,所以天璇接触的第一本正是骆恒光发行的第二本《毛主席诗词》。由于经常临摹字帖,又因为有较多机会接触骆恒光,耳濡目染,学书时,处处以先生为榜样,天璇的书法很快有了长进,行书面貌很像骆恒光老师。骆恒光评价天璇:学书甚勤,数十年如一日,不曾懈怠,诸体皆学,行书凝重有力度,近年泛学各家,注重笔墨的变化,颇可喜。天璇在诸书体中,擅长行书,后来随着年长和时间的推移,他也逐渐懂得了骆恒光所说的学书之道。学习书法应该注重传统,临摹经典,因为那些经典是经过大浪淘沙式的时代的考验,是无数书法人传宗接代的书艺结晶。天璇深刻懂得这一点,在此后的日子里抛弃了原来的手法与路子,一头扎进了传统的学习。于是,天璇的学书之路有了一定改变和方向的转换,也就在这个时候,他的书作进入了市文化馆的一些展览,也成为了首批“浣纱书画社”成员。由于经常参加市内赛事和活动,1985年,便在绍兴市首届书法节上崭露头角,获得优秀奖。

  天璇学书也可以说是半途出家,没有传统的那种童子功的训练,故他深知基础不足。80年代初,他除了学习行书外,也对楷书作了补习。他学楷,先是从唐欧阳询的《九成宫》开始,后觉得学欧虽对结字有很大的帮助,但雄健开阔不足,故又转入对颜的临习。学颜书,先临《多宝塔》,后转入《勤礼碑》,几年的学楷对他的行书线条质量有极大的提高。在行书经典中,他对《圣教序》浸淫较深,后又兼学唐李邕的行书,如《李思训》、《岳麓寺碑》等。经过成年累月的浸泡,他的书作面貌有了很大的改观。与此同时,他还把沈尹默先生的《书法论丛》的一些书法理论融合到他的作品中去。他的书法变得更加苍茫、质朴。他对于右任的草书也有倾情,远观他的行书作品有雄伟遒劲之味,郁郁葱葱之感。

  天璇深知,想学书法,光凭临帖或者只掌握一些运笔的技巧是远远不够的。书法不仅是技术的,更是艺术的,而且更是文化的。书法如果缺乏文化的涵养和学养的浸润,那只有苍白的躯壳。因此,他阅读古典文学作品和书法理论,订阅《书法报》,这些年,学习不仅丰富了他的生活,而且改变了他的书法面貌。

  如今他已退休,但仍退而不休,乐此不疲。近来他受宋人米芾和近代袁克文的影响,重新开始审视自己的书作,觉得学书应从头开始。故从退休后,重新对这一方面有所涉猎,当然他这种涉猎在有些人看来,有走回头路之嫌。但他始终认为,走回头路并非复古,而是作寻源探流的尝试,中国书法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作为一名书法爱好者,学书必须从源头开始。

  人过60,到了这一年龄,容易怀旧,回顾自己的学书历程,天璇总觉得自己付出的多,收获的少,痛苦的时候多,快乐的时候少,但他难以割舍自己对书法的一份情,一份爱,更难以放弃自己对书法的探索和追求,他曾说各种思维和实践将会伴随他到生命终结的那一刻。

  书法,是他生命中的一种情结。


美术报 艺苑 00021 三贤故里骆天璇
的学书之路
2013-09-28 3182878 2 2013年09月28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