梳理海派美术百年光辉历程 展示新世纪上海美术精品力作
——谈上海美术作品进京展
经过历时两年多的酝酿、筹备和精心策划组织,上海美术作品进京展将于2013年11月8日在中国美术馆隆重开幕。此次进京展,既是全方位展示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特别是新世纪上海美术的精品力作,也是对百年来海派画家和画作的一次集中梳理。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市民文化需求的不断提升,参观画展已经越来越多地融入上海市民的日常生活。由于上海浓郁的艺术氛围加上独特的城市地位,为了将上海美术的整体形象推到全国,进一步拓展上海美术整体状况和影响力,上海市文联和美协第六届主席团研究决定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上海美术作品进京展。对此次上海美术作品进京展,上海市文联主席、上海市美协主席施大畏提出:“必须强调学术性、高端性,对上海美术整体艺术风格进行梳理和诠释。”上海市文联副主席迟志刚表示:“以作品质量为入选标准,展示上海美术家创作的精品力作,提升上海画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海派美术百年历程的全面梳理
上海百年美术的发展有着辉煌的历史,大师辈出,作品精彩纷呈。如何展现海派美术百年历程是此次展览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系列活动的一个新亮点,经过多次的反复讨论、听取专家意见和建议,“理论为先”是这次办展理念的重要体现,这将是海派美术百年来发展历程的重新回顾、审视和定位,对于海派美术承前启后、与时俱进、创新发展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
“海上画派”一般是指发生于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期时,一群活跃于上海地区的画家,从事绘画创作的结果与风尚。从广义上讲,海派便是继承了海上画派文脉与精神,以上海及周边地区为主要创作和活动地域的艺术风格与艺术家集群。海上画派的源流,其一便是深厚的江南文化传统与文脉。海上画派的画家既秉承传统,又贴近现实生活,同时加进了新兴时代的市民趣味,体现了近代工业文明发展的印记和城市文脉。应该说,海上画派的兴起和发展是中国古典绘画向现代绘画过渡中的一个独特而重要的环节。海上画派源流之二,便是上海独特的城市气质与文化包容性。随着商业和文化的繁荣与发展,上海对包括艺术家在内的各类人才的集聚力也与日俱增,这造就了上海这座城市宽泛的视野与包容力。海派美术上承明清绘画之余绪,下开20世纪中国画之新格局,是中国近现代绘画史的转折点。中国绘画为适应近代历史发展而进行自觉改革的精神,集中体现在海派绘画上。海派早期代表画家赵之谦、吴昌硕、任伯年、虚谷等的艺术实践使中国绘画从孤芳自赏的雅文化走向了世俗化,具有了现代意义上艺术市场化和大众化的特征。海派美术的精神一是坚持改革创新,二是坚持终极价值和人文关怀。
“海上画派”在继承中国画传统的基础上,始终主动吸收中国民间艺术和西洋绘画技法的精髓,具有浓郁的时代气息和都市特征。20世纪上半叶,海派美术伴随着城市化的进程而得到迅猛的发展,中国的油画、水彩、漫画、连环画、新兴木刻等艺术样式都相继发源于上海,使海派美术的样式得到极大的拓展,画种不再局限于中国画。上海在成为我国近代工业文明的发祥地的同时,也成为中国近代美术的摇篮。建国后,海派美术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指导下,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涌现了大量歌颂社会主义建设和反映现实生活的优秀作品。在改革开放后的30年里,海派美术的发展呈现出前所未有、异彩纷呈的新局面。一方面上海美术界人才辈出、佳作不断涌现;另一方面无论是传统美术的推陈出新,还是外来绘画语言的民族化、本土化都在继承海派文化开放心态和进取精神的同时,实现了将社会生活、时代风貌与个人感情熔于一炉,创造出具有人文关怀和丰厚艺术内涵的海派美术新风格。近30年来,海派美术站在时代的前沿,成为艺术创新的先锋力量,涌现了一大批名家力作,在海派美术发展史和中国美术的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新华章。
在上海美术百余年的历程中,历经了多个历史阶段,涌现了一大批风格独特、影响深远的艺术大家。为配合此次上海美术作品进京展,上海美协遴选了18位海派美术代表画家,出版了全套18卷的《海派百年代表画家系列作品集》,对海派美术发展历程作了一次全面集中的梳理和总结。尽管18位海派百年代表画家之前大多都出过画集,但集合成一个完整的系列,尚属首次,这套作品集组成了海派美术的“百年史”。18位代表画家涵盖了清末、民国、建国后等多个历史时期,都是海派美术发展历程中在上海乃至全国具有深远影响的标志性人物,包括虚谷、任伯年、吴昌硕、贺天健、朱屺瞻、颜文樑、吴湖帆、刘海粟、丰子恺、关良、林风眠、吴大羽、张大壮、周碧初、陆俨少、谢稚柳、唐云、程十发。作为上海美术作品进京展的组成部分,《海派百年代表画家系列作品集》将在上海美术作品进京展开幕式上首发。
新世纪上海美术精品力作的整体展示
建国以来上海美术的发展大体可分为两个主要阶段,第一阶段为建国初至“文革”前的上海美术。这一阶段在艺术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指导原则下,上海美术界开始普遍深入和描写生活,涌现出了一批名家新作。山水和花鸟画多作写生,人物画也得到长足的发展。艺术家深入农村、工厂、部队,创造了大量歌颂社会主义祖国和描绘工农兵题材的作品。艺术家在观念和技法上的探索较为活跃,美术作品在这一时期走向了空前广泛的大众化和通俗化。吴湖帆的中国画《庆祝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丰子恺的漫画《庆千秋》、颜文樑的油画《船台》、方增先的中国画《粒粒皆辛苦》、贺友直的连环画《山乡巨变》、钱大昕的宣传画《争取更大的丰收献给社会主义》等作品在上海乃至全国都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这一历史时期涌现了贺天健、朱屺瞻、陆俨少、林风眠、刘海粟、关良、唐云、谢稚柳、张充仁、张大壮、江寒汀、王个簃、陈佩秋、程十发、杨可扬、刘旦宅等一大批上海美术的代表画家。第二阶段为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上海美术。此时建国后由美术院校培养起来的艺术家在上海这块土地上成长起来,成为上海美术事业的中坚力量。中国画、油画、版画、雕塑、水彩粉画、宣传画、连环画、漫画、儿童美术、艺术设计也都人才辈出。改革开放以后,为了适应逐步开放的社会环境和日益变化的现代审美需求,上海美术界以空前广阔的视野和大胆的实践,把对绘画本体语言和艺术本源的探索推向了一个新层次,形成了多元化的艺术风格和创作状况,各种不同类型的艺术融合、交汇较为活跃和开放。特别是自1986年扬帆起航、已成功举办了13届的“海平线绘画雕塑联展”,2001年开始举办的“上海美术大展”和“上海设计艺术展”、“上海美术双年展”等都已经成为上海鼓励艺术创作、挖掘和发现优秀艺术家、推动上海美术队伍健康发展的重要平台。当前上海美术各画种均衡发展,艺术家的创作状态稳定,创作激情高涨,精品力作不断涌现。上海美术进入了快速发展的崭新历史阶段。
为了确保此次展览的学术性、高端性,上海美协精心筹划组织,稳步推进。经过认真策划和思考,本次展览范围不涉及前海派在艺术史上已有定论的众多著名艺术家,而是体现当下性,以健在的当代艺术家为主,包括上海的代表性画家以及在全国和上海获过重要奖项的中青年艺术家,展出作品总数为102件左右,把上海最优的作品、最佳的效果呈现给全国的观众,提升上海美术的影响力。
此次展览的作品包括中国画、油画、版画、雕塑四大板块。从作品遴选上,则着重以现当代艺术家作品为主线,突出三大块面相结合:一是上海著名艺术家的代表作品;二是改革开放30余年来在全国美展和历届上海美术大展中获奖的重要作品;三是上海优秀中青年艺术家的代表作品。作品由上海美术作品进京展组织委员会和艺术委员会反复遴选、层层把关,严格评审产生。可以说参加此次展览的作品代表了新世纪上海美术的整体状态和水平,是一次高水准、高层次的艺术盛宴。海派美术进京展还将在2014年1月在中华艺术宫同广大上海市民和美术爱好者见面。
以包容和开放的心态促进国内外的沟通和交流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上海美术始终与风起云涌的时代潮流相随相携,跨越了一个多世纪的发展之路。从外部因素来说,上海美术的形成、发展乃至繁荣与上海开埠后的人才集聚和多元文化的融合、渗透有关,也与上海独特的近代工业文明和厚重的历史文脉息息相关。从内部因素来说,海派美术的发生发展始终与海派艺术家创新求变的探索精神和追求艺术新境界的历史责任感有关,这种内在的追求也造就了海派艺术家宏大的视野与包容的气度。此次展览既是新世纪以来上海美术的一次重要展示,也是展现上海美术界整体状态和形象的一次重要契机,更是以开放、包容的心态促进同国内外艺术界交流、沟通的好机遇。
为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全面推进国际性文化大都市建设,上海美术界要胸怀大局,把握方向,唱响社会主义的主旋律;执著追求,锐意创新,努力攀登艺术的新高峰;崇德尚艺,德艺双馨,当好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创作出更多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要处理好“码头”和“源头”的关系,上海不仅要成为国内外佳作竞相呈现的“码头”,也要成为本土原创活力喷涌而出的“源头”,要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海派美术作为海派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上海独特的文化名片和城市文明发展不可或缺的文化象征。
上海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秘书长 陈琪
2013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