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留国情笔墨间——王福元的绘画世界
文/毛建波
缘于我的同事、中国美术学院书法系陈大中教授的介绍,我有幸得识他的启蒙老师、江苏著名国画家王福元先生。在美院国画系研究生教室里饱览了王福元先生上百幅书画原作后,我既折服于王福元先生才艺的全面,也惭愧于自己的孤陋寡闻。
王福元先生自小喜爱书画,得《芥子园画谱》而临摹不辍,渐入绘画门径。20世纪70年代王福元先生考入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中国画专业,师从陈大羽、朱修立、陈德曦等名家,又得海上大家唐云先生指授,画艺大进。大学毕业后,他与那个时代的许多有志青年一样,毅然选择返回家乡无锡,以自己的艺术创作回馈乡梓故里。此后30余年,作为“梁溪隐者”,他在无锡潜心探索书画艺术,除课徒授艺,为各大艺术院校输送了大批人才外,他几乎将所有的心力都投之于书画、音乐艺术。数十年的沉潜修习,他的书画之道日益精进。他,山水、花鸟、人物皆精,书法真、草、篆、隶俱擅,既能大幅巨构,又长于册页小品。他,妙通音律,古筝、笙、笛件件拿手。他能作诗,长于题跋,画上提句多清新可诵,寓意深刻。中国画坛像他这样修为全面的艺术家不敢说凤毛麟角,诚也不多见。
古人论艺,认为“画如其人”,孔子曰:“人能弘道,非道能弘人。”弘艺术之道,乃艺术家天职。诚如刘勰《文心雕龙·体性》所言:“各师成心,其异如面。”作品的高下好丑,是非优劣,总如作者自身,作者的品格、才学、识见、精神气质的差异,使得“笔墨”的格调有了高下之别,也决定了作品的高低。以“抱一斋”自号的王福元先生,为人沉稳低调,待人诚恳谦让,执着于艺术,痴迷于读书,他的书画创作细细品味,有内涵,富学养,清雅脱俗,诗意盎然,面貌独具。
王福元先生的人物画取材广泛,既塑造苏东坡、米元章、陆放翁等高士,也刻画耿介不阿的东林党人顾宪成等肖像,既饱含热情颂扬毛泽东、邓小平等影响当代中国进程的伟人,也刻画柳亚子、刘半农、刘天华、刘北茂、秦古柳等文学艺术家。更多地他将笔墨与感情诉诸于江南市井人物,表现熟悉的乡邻友人的普通生活。如无锡文人韩可元先生对无锡地域文化、掌故、习俗的发掘、保存贡献良多,“文革”动乱中曾发现并保存瞎子阿炳的墓碑,并在“文化大革命”中,饱受红卫兵凌辱,被当作沙袋殴打,最终辞世。王福元特为之造像,作品中,韩可元先生一手持烟斗,一手拄杖,昂然挺立,面部透出刚毅倔犟,体现的正是中国知识分子“士可杀而不可辱”的堂堂正气。作品既是对韩可元先生的礼赞,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颂歌。
王福元先生的人物画受浙派人物画影响较深,犹以受方增先先生的影响最巨。有着扎实造型能力的王福元先生,在准确地把握人物动态、形貌的基础上,承袭东晋顾恺之将谢鲲“置之福元先生喜游名山大川,他充分利用当今社会舟车之便利,遍历湘西、太行、琅琊、黄山、沙漠、戈壁、三峡、黄河……悉心感受山水之雄浑、宏阔、秀丽、奇绝,嘉峪关的苍莽,黄土高坡的浑融,江南水乡之迤逦,一一被他收诸笔底。
中国文化崇尚生命、气象,在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中,中国画积累了丰富的文化意蕴,以传神写意、气韵生动为终极目标,写心目之所有,需要画家具备各方面的深厚修养,然后准确地把握我与物的契合点,并具备表达这一契合点的能力,方能使我与物接近于无间,物我为一。行万里路不难,难在真正摄取山水自然的“灵”,得其“真”。每到一地,王福元先生尽可能寻绎山水自然的特性,挖掘客观景物打动人的妙处,有感于内,方形诸笔墨,这使得王福元先生的山水画颇得自然之真气,而且每有创格。在《太华山归来》中,他以散锋、战笔写太华秋色,灵动中见沉着;在《一路高歌上太行》等作中,他将金碧山水与大写意巧妙地相糅合,厚重中显生动;在《细听红英落清秋》、《听瀑》等作中,他以没骨法结合泼彩,凸显江南山水云雾迷离之朦胧感。当然,王福元先生最喜也最擅表现的,是生息期间数十年的江南水乡古镇,对于行将逝去的古镇,他以淡淡的哀婉,连皴带钩,既表现江南水乡可游可居之诗意,亦寄托了难以割舍的情思。
王福元先生崇敬潘天寿先生,服膺潘先生入吴而出吴的创造精神,更钦佩潘先生耿介傲然的风骨。他的花鸟画以大写意与没骨为主,笔墨洒脱,题材则以梅、兰、竹、菊、松为主,或苍郁妍丽,或清健简古,深得自然生活之妙。
“得之于目,寓诸心,而形于笔墨之间者,无非兴而已。”明代大画家沈石田的这句话,说明眼中之物是以心中之情托出,夺人之处在于情感的抒发。清人笪重光《画筌》有言:“空本难图,实景清而空景现,神无可绘,真境逼而神境生。”一个“逼”字,正是“情动于中”的生动描绘。王福元先生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培养起敏锐的观察能力,常常能够在别人看来平凡的事物中发现与众不同的况味,从而创作出妙品佳构。他的作品从不作无病呻吟,而总是抒情表意,有感而发。他崇仰历代名士,常利用出差之机瞻仰名人故居,曾在绍兴青藤书屋买到若干毛笔,回家后试笔“情不自禁,如同神助”,一气画了许多好作品。在南昌青云浦八大山人纪念馆,他徘徊、惆怅良久,深深折服于八大的人品与艺格,又痛心于八大身世之坎坷,回到无锡后,王福元先生的悲切心情久久不能平息,遂作《八大山人图》并题诗:“净明太虚兮,出之真清;山人长吟兮,策杖微行;哭之笑之兮,迸泪泼墨;黍居寤歌兮,遣此道心。”可谓八大山人300年后之知己。
艺无止境,厚积薄发的王福元先生有着厚实渊博的修养,有着全面扎实的技法,王福元先生必能迭上层楼,酿造出醇厚的艺术芬芳。
辛卯仲夏台风“梅花”将临之际
(作者系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导、著名美术理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