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审美中成人
■陆旭东(华东师范大学附属枫泾中学校长)
■陆旭东(华东师范大学附属枫泾中学校长)
艺术,既是素质教育很好的切入口,又是学校教育最终的归宿点。艺术强,则人强。长期以来,枫泾中学把“艺术让人成为人”作为办学追求,其基本假设是:“假如学校预先把教育活动和教育方式加以美化和诗化,使其成为一首诗、一幅画、一首歌,那么学生就能更好地体验到教育的魅力,感受到教育的力量,从而成长为一个具有健全人格的人。”“艺术让人成为人”是一种教育的方式,但更多的是一种办学的追求或教育的理想。它对目前人文缺失、过分追求名利的社会,有很大的改善作用,同时也顺应了当前国际上呼吁人性回归的教育大潮流。
美术是艺术的语言。学校以美术学科教育为突破口,构筑“人人会绘画、个个懂欣赏、处处有创新”的“综合美术课程”体系。从美术到美育,从追求美术技能到关注学生的审美素养的培养,从把美育当成学校特色教育的手段到全方位“美善相谐、美真互融”的实施,学校特色办学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学校面向全体学生,以提高学生审美素养和审美情趣为突破口,努力探索将美术特色教育与学校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与青少年一代的精神塑造、与全球化背景下民族文化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引导学生用探索科学的智慧勾画人生的理想,用敬畏自然的态度丰满个体的人文世界,用感受艺术的心灵编织独立自由的生命之花,让“美术”见形,让“美育”传神,美善相谐,美真互融。
学校提出“八美并进、全面发展”的个性化育人目标,要求他们学会“欣赏他人的美,创建自己的美;感受自然的美,营造人文的美;体验艺术的美,塑造人格的美;探索科学的美,成就人生的美”。
“八美并进、全面发展”是建立在“全面发展”基础上的个性发展观。内蕴的目标追求,是一种多成份、多维度、多水平整合的心理组织。“八美”要素间呈显了一种动态的彼此交叉、互为联系的网络体系。该网络体系具有多重性和多属性,譬如,人文美既可以是美的对象,也可以是美的内容。“美的情感体验”是联结各要素组成部分的一条红线。从实践论的角度看,“八美”的起点是学生自我个体,以个体美的实践——“欣赏他人的美”为基本出发点,最终又回归到自我个体——“创建自己的美”。实践的方式也遵循了由近及远、由他人到自身、由具体到抽象、由简单到复杂的认识规律。
“艺术让人成为人”,在操作层面上,包含三层意思:
一是把“艺术”作名词用,即借美(艺术)育人。学校借用、挖掘已有的艺术形式或艺术特色,对学生开展育人活动。二是把“艺术”作动词用,表达为“使艺术化”的概念,即创美(艺术)育人。对一些不明显带有艺术色彩的教育活动和教育形式,学校对其进行审美化改造,使其具有美的特性,从而更有效地对学生开展育人活动。三是把“艺术”作代词用,“艺术即经验”。从杜威所倡导的“实用主义”美学观出发,强调学生在校的生活经历,学生在学校生活中所获得的“一个完整的审美化”的经验,便是艺术,即化美(艺术)育人。
美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借美育人”、“创美育人”与“化美育人”的统一。 美育特色学校,其核心目标是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达到“美善相谐,美真互融”的育人最高境界。
在具体的操作策略上,学校以美的情感体验为主线,通过提升学生的道德情操,推进学校有效德育;通过降低学生的学习情感障碍,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效益。
在德育管理上,学校不断挖掘新的艺术形式,如民间故事进课堂、师生书画展等,将艺术节活动与德育教育相结合。学校还坚持对教育内容和教育过程进行审美化改造,如举办了“一人一故事”、“小导游中国行”、“我心目中的好老师、好同学评选”等活动。
在教学管理上,学校以有效教学为宗旨,通过课堂教学改进计划,关注学科知识和课堂教学中“美”的渗透,构建以“情智相长、问题跟踪”为主要抓手的自然分材教学模式,尝试提高后进生的学习效益。挖掘各学科知识体系中的“美育”素材,关注课堂教学中“美”的渗透。学校归纳并提炼了以美的情感体验为主线的课堂教学五大特征:目标设计美,教学流程美,师生合作美,方法运用美,教学辅导美,并向全校教师推广。
以美的情感体验为主线的教育,统领了学校的一切工作,也因此而使学校逐步走上了内涵发展的快车道。学校已连续5年夺取了高中办学质量成果奖,并先后获得了全国机器人奥林匹克培训基地学校、全国科普创新示范学校、上海市文明单位、上海市艺术特色学校、上海市科技教育示范学校、上海市创造发明重点学校、上海市知识产权试点学校、上海市安全文明校园、上海市花园单位、金山区高中办学A级学校等多项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