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24版:书法周刊

文章导航

台湾五日

马世晓书法艺术纪念展台湾开幕

  10月30日 星期三 (主题词:淘书·何创时书法艺术基金会)

  上午9点半,与杭州师范大学教授、中国书协学术委员会秘书长方爱龙等搭乘国航CA149航班从杭州萧山机场飞往台北桃源机场。虽然稍有晚点但还算接近正常时间到达,旋即坐计程(出租)车去下榻的宾馆——台北市复兴北路315号馥敦饭店。马世晓先生夫人马亚桢女士早在大厅等候,迎我们一行下车,总台寄存行李后便带我们到附近特色小餐馆用了便餐。餐毕回饭店入住。虽店堂门面不大,但服务周详,环境整洁,温馨体贴。

  方爱龙乃书界学者书家,好书成癖,没办法,逛书店一定是我们这类人共同的喜好,于是到台北第一件自己喜欢做的事就是去找古旧书店淘书。可惜,我们人头不熟,加上近些年台湾的实体书店不景气,没找到想象中那样好的古旧书店,只在八德路榜林文物书店过了一把淘书瘾,尽是台北故宫博物院出的书,店主抠门坚持统一打八折,因为都是沉甸甸书法美术类书籍,一万多元台币买下来的书已够我们两人拎得手指痛了。

  晚上“何创时书法艺术基金会”设素宴于“钰善阁”,傅申、何国庆、张炳煌、蔡明讃、杜忠诰、黄一鸣、吴国豪、黄智扬等台湾书法艺术界名流碰面寒暄,颇有“蔬鲜飘意”,得养生之味。

  据了解,马世晓是台湾何创时书法艺术基金会首次为大陆已故书法家出资办个展,足见马世晓书法的书法分量之重。席间,获观“何创时书法艺术基金会编著的“《大风起兮——民国初年知识分子文化救国》”(书法)特展作品集,深深被传播新思潮、鼓吹文化救国的传统知识分子的综合修养所倾倒,百年、50年之后拜读他们的诗书墨迹,肃然起敬处是百感交集:翁之乐者山林也,客亦知去水月乎?

  10月31日 星期四(主题词:十全乾隆·花莲地震)

  上午胡传海、姜寿田、方爱龙和我结伴去台北故宫博物院看书画文物藏品,翡翠白菜、玉石红烧肉要排队没看,“十全乾隆——清高宗的艺术品味”特展倒是蛮有看头的。展览题目彰显清高宗不但治国理念与版图上追求“十全”,在艺术品味上也强调多元完美。展览分三单元,第一单元“品味养成”,从“教养”与“环境”切入,探索乾隆皇帝艺术品位成因;第二单元“鉴藏制作”,以“整理编”、“品评鉴赏”及“仿制创新”呈现乾隆皇帝傲视古今独特的艺术观与帝王品味,具体而有系统展出乾隆朝的艺术制作;第三单元“生活艺术”,从“游历”与“怡情乐志”看乾隆皇帝如何将他对艺术的追求实践体现在他的忙暇生活中。为了能完整诠释展览主轴,除了精选台北故宫典藏外,特别向北京故宫商借45件文物共襄盛举,为两岸故宫合作再添新猷。

  看完展品再看书挑书买书,满载而归。

  晚8点4分光景,正在房间看电视聊天的我忽然感觉房间晃动,我马上知道是地震,紧接着晃动加剧,住一房的浙大现代教育中心姜友斌有点紧张,我下午似乎预感这次来台湾会碰上地震,所以镇定自若,谈笑风生,姜友斌虽然脸上笑得肌肉有点僵硬,想“逃跑”的念头则被掐断了。三立电视台马上插播新闻:“花莲强震,规模6.3,能量相当1.4颗原子弹,全台有震感,桃源机场有天花板掉落,部分地铁运线暂短中断。”

  台湾叫地震为“地牛翻身”。

  11月1日 星期五(主题词:明清书法)

  上午10点许,与胡传海、姜寿田、方爱龙打计程车到位于台北金山南路的何创时书法艺术基金会办公大楼,基金会董事吴国豪、出版部主任洪文庆等秉承董事长何国庆之意出面接待。

  吴国豪介绍,何创时书法艺术基金会收藏有明代书法墨迹1000余件、清代书法墨迹500余件、民国书法墨迹1000余件,私属藏家中堪称大V,且不乏精品绝品,比如其中拿出来让我们欣赏的一件傅山书法手卷,连大书画家唐云生前看过都提笔书题“平生所见傅山墨迹此为第一”。

  不设防无间隔接触多件明清先贤书法墨迹,算是一种最高礼遇,听吴国豪、胡传海、姜寿田、方爱龙讲到一些鉴定欣赏窍门则是一种学习。方爱龙一句话很有道理,真正面对一件古代书画上等级的书画真迹时,其实不用鉴定就可以体味到它的超凡气息,而假的仿作多数缺乏。嗅觉灵敏的胡传海马上和吴国豪谈起出版发表合作事宜,宾主内行交谈,甚是欢畅。

  新高记餐馆餐叙毕,一行数人又逛了永康街文化区,到了蕙风堂笔墨有限公司门市部淘书购买印石,购买印石过程大有捡漏之快。

  约下午4点半,刚回饭店的我被策展人、人民网的钱晓鸣问:“对日本手工铁茶壶有兴趣?有的话,跟我一起坐我台湾朋友的车去看看。”我还以为在台北市区,一口答应,结果坐上车开了一会才知道是去北新市三峡区,一个在台湾开陶艺店最多的地方,尽管时光匆匆,倒也兴致勃勃。归途经基隆,钱晓鸣友人、黄君璧文化艺术协会副会长谢宝东建议去基隆小吃夜市裹腹,旋又多到了一个台湾地方,岂不乐哉。

  11月2日 星期六(主题词:马世晓书法艺术纪念展)

  下午1时许,“马世晓书法艺术纪念展”在国父纪念馆准时开幕,台湾新党主席郁慕明迟到没有等他。

  首先是马世晓学生、加拿大籍华人长笛演奏家郑济民的一曲长笛把大家带到怀想马世晓的哀伤气氛中,再次是两岸名流轮番脱稿致词,皆言之中肯有物,博得掌声阵阵。最后是马夫人马亚桢答谢,语多悲咽,她哭,台下的听众也眼圈红红的。

  马世晓书法具有超越时空又能掌握时空的特点,除了大家无所不讲的“龙势”(横向取势)、自在妩媚的章法书写特点,马世晓在笔法、字法、墨法方面的建树可谓是同步进行的,笔法的腾挪驿动、横空出世,字法的字字有来历、字字无范式,墨法的深浅浓淡、枯润干湿组合一起构成了马氏大草的强烈风采,既与古人迥异,更和时风拉开距离,是超越时空创制了个性化色彩无所依傍的一代草书风格,显示了一个伟大的真正的书法艺术家的非凡创造力,是他这个年龄段的老一辈书家的最后绝唱。而如果结合马世晓的人品一起评价,则马世晓是当今书坛艺术水准与人格精神高度统一和谐的杰出书家,和那些人品、书艺闹分裂的书法“大师”相比,马世晓的难能可贵正是今天整个书坛都对他表示敬意的原因之一。马世晓去世9个多月,马世晓的亲人及生前友好实现了马世晓的遗愿——他生前即已圈定大多数来台湾展出的书法作品,尽管由于受到展厅场地的限制,马世晓的一些书法代表作品无法展示,但就以展出的书法作品亦完全打动了台湾书法艺术家挑剔的眼光。人们读出了马世晓书法无声的旋律,其实无声的旋律是马世晓书法能够让人察觉到的东西,他的许多出色的作品兼融了舞姿拳势和奔跑的力量,他用他的书法天赋为大草书法的发展提供了值得永久借鉴的成功经验。直到他去世不久,他的草书艺术仍然处在“能变就好”的状态,试问今日书坛,能有几个书家能做到?谈到马世晓的离去,他的老友卢坤峰有一句意味深长的话:“我的写得最好的一个老朋友走了 。”马世晓“写得最好”,肯定有人不服气,不妨推后时日再作评价吧。

  11月3日 星期天(主题词:《书法教育月刊》)

  中午12点20分回杭州的飞机。上午抓紧在饭店房间翻阅台湾《书法教育月刊》社社长蔡明讚赠阅的《书法教育月刊》,薄薄的,根本一点无法与大陆的《中国书法》、《书法》抗衡,甚至大陆沿海地区一些青少年宫书法培训中心内刊都比它内容丰富、印刷精良,但《书法教育月刊》却依然在台湾起到传承弘扬书法的作用,仅凭这一点,它也是挺不容易的。


美术报 书法周刊 00024 台湾五日 2013-11-09 3244783 2 2013年11月09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