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26版:深读

书画并重 文翰俱佳——浅谈郑利权的书法艺术

■斯舜威

  11月2日,书法·梦——郑利权作品展在浙江大学西溪美术馆开幕。

  ——编者

  我觉得用“书画并重,文翰俱佳”8个字来概括郑利权的艺术追求和已有成果,是恰如其分的。

  我和郑利权已共事4年,他在学术部,我分管学术,两人便有了较多的工作接触;我喜欢书法,致力于倡导文人书法,他也酷爱书法,犹擅文人书法,两人便有了共同的旨趣;我这些年来比较关注现当代中国美术史,他的研究重点则是梳理浙江书法史,两人便有了贴近的学术途径;我偶尔写竹,他对山水情有独钟,两人便有相同的雅兴余事。此外,还有一些“交集点”,比如我担任《浙江通志?美术卷》编辑部主任,他是编辑部成员。于是,我对他的为人、为学、为艺便多了几分了解,发现了他身上有一些不同于同龄书画艺术家的可贵之处。因此,当我得知他要举办个展时便为之欣喜,欣然答应写几句以示祝贺。

  我觉得郑利权首先是一位学人。上世纪90年代深造于杭州大学中文系,无疑是他学术生涯的一个重要起点。杭大中文系曾经大师云集,在学界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其深厚的文脉滋润了一代又一代学人。想当年潘天寿先生慧眼识珠,把杭大中文系副教授陆维钊先生“挖”到美院负责筹建和主持书法专业,个中深味,业中人士自可意会。郑利权能够在杭州大学被并入浙江大学前完成他的本科学业,实在是一件幸事。我猜想他的学术志向、学术方法、学术框架,应该都和杭大中文系阶段的扎实基础分不开的。他在浙江大学城市学院的工作经历和浙江大学美术学研究生的问学经历,又拓展了他的学术视野,通过交叉学科、边缘学科、新兴学科中寻觅、确认了新的研究方向,形成了具有个人特质的学术框架体系。

  按照中国文人的传统习惯,学问乃其安身立命之本,书画之技,则仅仅是其达情适意的“余事”而已。当今社会人心浮躁,书画界安心做学问者少之又少,特别是书法界,“重技轻道”、“炫技争宠”,乃至“有书无道”已经成为普遍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像郑利权这样既有长远的学术规划、又有一步一个脚印的学术成果的学者型书家,是难能可贵的。短期内可能“吃力不讨好”,长远看则受益无穷,厚积薄发之势可期。

  事实上,但就书法技法而言,郑利权的创作也完全可以和以技法见长的书坛新生代们一决高下。他的书法有颜体打基础,有汉碑、章草做铺垫,又于明清王铎、徐渭、倪元璐、黄道周等大家处得其门径,左右逢源,形成雄强开张而又不乏中庸柔和的风格面貌,气局清新,走的是文人书法的正途。文化部曾经组织几次全系统书画竞赛、书画展览,郑利权数度摘取金牌桂冠,据我所知,他并不认识任何“评委”,可见他的书法艺术不乏知音。

  利权今年才35岁,这是一个多么令我这样已经满头白发的人羡慕的年龄!我曾以过来人的身份对他坦言:如此年轻而取得如此成绩,可喜可贺,起点很高,但是,时光之水是湍急的,逝者如斯,昼夜不息,不知不觉,也会走向中年,走向暮年。我的意思是要珍惜这分年轻,珍惜已有的态势,做好长期奋斗的思想准备,真正成就一番大事业。黄宾老曾有“50年后识真画”之说,这对后辈无疑是一种莫大的警策。50年后识真人,50年后识真画,应该有这样的志向与雄心。我当然无缘为他在50年后再写几句了,我只想说:我欣赏利权的今天,我更欣赏50年后的利权。我愿将标题的8个字改动两个字,赠给50年后的利权:“书画兼擅,文翰俱佳”!


美术报 深读 00026 书画并重 文翰俱佳——浅谈郑利权的书法艺术 2013-11-09 美术报2013-11-0900014 2 2013年11月09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