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西京为人民大会堂创作巨幅作品《黄河,母亲河》
座谈会发言纪要
(上接第37版)
丁宁(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这幅力作得到诸位理论家的一致好评,我觉得这首先是天时地利人和的原因。当代中国最强烈的愿望是和平发展,逐渐成为世界强国,因此我们需要有一种能够弘扬正能量、宏大、崇高的作品,《黄河,母亲河》在这种语境下应运而生,我觉得这就是天时。地利也非常重要,所有艺术家都梦想能把作品陈列和保存在金色大厅。人和就是刚才大家很多的肯定和赞美。天时地利人和一件都不缺,这是非常难得的。
郑工(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副所长):看了王先生的画以后,最大的感受就是大,大画面、大气魄、一种宏大的精神,在这方面王先生的努力是非常成功的。传统山水画中山和水是对比关系,山往往是为主体,山是画实了,水往往虚化,山高水长等等都这么相应处理。但我发现在王西京的画面上,他把这个关系倒过来了,山是实体,而水是主体,他把虚的东西画充实了,让它散发出一种内在的光辉。他把山的主体和制约性因素隐藏起来了,让水的性格充分展现出来,让人充分感受到水的力量和气势,展现出了水的包容性和独立性,这是非常成功的。我认为王西京通过有限的画面展开了一个无限的想象空间,包孕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这一点在图像阅读和内在含义的延伸上非常重要。
王志纯(北京画院资深研究员):我今天跟大家受到了同样的震撼,向王西京先生表示祝贺。我是先看到了画作的印刷品和邵先生的文章,今天在现场看了原作,有几点很突出的感受,一个是作品的气势,再就是它的力度,还有一个是整体感。这幅画巨作陈列在金色大厅确实气势恢弘,雄浑壮美,和环境非常协调。画作的力度我觉得不仅来自画面整体,布面丙烯的那种整体效果,再就是他的方形用笔的力度,那种黑白对比、色彩对比,色彩对比的那种强度,各种形式因素加在一起,形成了那种力量感,这是给我感受非常突出的。
我觉得有两点非常值得研究,一是大河的象征意义,它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象征,也是这幅作品很丰富的精神内涵,这里也还是需要很深入的研究。再就是作品的学术意义,这确实是一幅大作、一幅力作、一幅时代性的作品。我们在美术馆开研讨会的时候谈到,一个画家总得有几张巨作,能够代表他的阶段性创作,才能在美术史上占有自己的位置。我觉得这个作品就是王西京先生的巨作,既代表了他过去的成就,又有新的探索。因此,王西京先生和他的这幅作品在当代中国画坛的学术意义也是非常值得研究的。
陈彦(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副部长):今天非常高兴来人民大会堂参加《黄河,母亲河》的捐赠仪式和座谈会,首先我代表陕西省委宣传部向王西京先生表示祝贺!
王西京先生是我们陕西的重量级艺术家,也是我们陕西美协的主席,我们陕西文艺界的标志性人物,他热爱陕西,扎根陕西,三秦大地的风土人情孕育了他,他也不遗余力地描绘着美丽的三秦大地。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充满了历史感和民族性。王西京新作巨大的象征性更是不言而喻的,它的内涵是十分博大的,是一部黄钟大吕式的作品,中国众多艺术门类走到今天,确实需要深切地呼唤代表国家形象的艺术大作。王西京的这幅黄河作品,我觉得正是我们一直呼唤的中国美术里的国家形象,表现国家形象的一部大作。
王西京(著名画家、陕西省美术家协会主席):非常感谢大家抽出宝贵的时间参加今天的座谈会。听了大家的发言让我非常感动,也让非常感慨。从去年11月份十八大以后,接到了中央办公厅的创作任务,其实我心里非常纠结。金色大厅是我们国家最高礼仪的场所,代表着国家形象,这幅作品也应该是体现时代经典的标志性作品。为人民大会堂创作是很神圣的事情,这不只是个人的事情,可以说是国家所赋予我们当代美术工作者的重大命题。这幅作品创作过程中,采纳了艺术界很多朋友很好的建议。所以我觉得这是我们当代美术人给共和国64周年的集体献礼。
这幅创作对我来说是一个机遇也是一个挑战,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探索和自我超越的过程,同时也给了我很多有益的启示,这些启示是在解决问题、化解矛盾的过程中累起来的,为今后创作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今后我还会沿着这个路子继续探索创新,为民族、为国家、为时代创作更多优秀的作品。
尚辉(《美术》杂志主编):《黄河,母亲河》的成功源于中国画、西画与厅堂艺术的深度融合,在中西古今的贯通方面达到了自身的高度,达到了一种辩证统一,所以才有这么激动人心的效果。今天美术界提出了要塑造国家形象,而王西京正是以他的巨制《黄河,母亲河》深刻而准确地阐释了美术中的国家形象。非常感谢各位专家和媒体朋友们莅临这个会议,参与这次探讨,也希望各位媒体朋友们把我们这次探讨,把对这幅画的文化和艺术认知广泛传播出去,让大家共享经典的精彩和光华。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