庖丁解牛
——童雁汝南油画作品展
本报讯 永明 庖丁解牛——1998-2013 童雁汝南油画作品展于11月2—11日在北京今日美术馆1号馆举行。
童雁汝南十五年如一日,永远的41×33cm,永远的正面面孔,如参禅修行一般领悟人物肖像绘画之“道”。
在中国当代艺术中,所谓“中国元素”往往是在西方文化屋檐下寻找栖身之地的产物。当西方艺术无路可走之时,中国当代艺术又将何去何从?这是艺术家时刻在思考的问题。童雁汝南认为:真正的中国艺术精神,其实是在人具体生命的心、性中发掘艺术的根源,而把握到精神的自由解放。这种精神,是一种平衡的,内省的,无限的,完满的,生命将获得整体觉醒的内在超越。
在问到为什么这15年来他选择的题材几乎仅限于肖像画时,童雁汝南是这样解释的:西方美术史大概就是一个肖像画的发展史。发展这么久,现在肖像画到底还有哪些突破的可能,我选择了这个很有挑战的主题,借用油画肖像来呈现中国山水精神。在肖像画的精微、具体、准确,和山水画的可游可居、灵动之境,在这两极之间获得的空间细窄的夹缝中若能生长出来的东西就会有很旺盛的生命力。被挤压的空间越小,它的爆发力就会越大,限制越多,天地就越宽。我是在丰富自己的体验上,尝试各种媒介、各种视角,最传统和最当代的。
童雁汝南作品中的肖像不同美术史中的肖像画,那是在消去图解性和表现性之后,各种差别化具体特征的面孔,归入于整一的可游可居的山水精神范畴。他创作最终指向其实就是“画可通道”中的“道”,但是其出发点和归属点仍落在具体的、现实的人生之上。
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是这样评论他的:童雁时时处在一个散漫的状态之中,去承受这些蓦然出现的浑沌一团的“像”。这种“像”是不允许太清晰的,是需要一种生命的“漫态”去与之遭遇的。童雁与这些群像彼此塑造,把自己塑成匆匆一瞥的心灵漫游者。所以,当我们面对这一群群无声息的、纠结着沧桑的笔触、浑然的影调的肖像之时,我们同时所面对的是童雁式的观看,或者说是那种漫游中的心灵。
此次展览名为“庖丁解牛”,意为精微中见自由,在技中见道,是消解了“物与我”的对立、“手与心”的距离,从而由技术的解放而获得完满感,成就为纯艺术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