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总结浙江省美术工作的成就和经验
■浙江省文化厅党组书记、厅长 金兴盛
美术工作是浙江省文化建设总体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担当着引领文化时尚,见证社会进步,展示艺术水准的重要使命。美术事业的发展,对于提升人民群众的艺术修养和民族创新能力,建设“两富”现代化浙江和文化强省,具有独特的价值和重要的意义。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美术创作硕果累累,公共美术设施不断完善,美术人才不断涌现,美术生态走向多元化,美术事业焕发出蓬勃生机。
一是美术创作与美术研究硕果累累。组织开展“最前线——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浙江省美术作品创作工程”、“丹心·丹青——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浙江省第十二届美术作品展览”等大型美术活动,率先以政府工程的方式,为美术创作服务主旋律,积累了经验,探索了方法,在全国美术界形成了表率和带动作用。在近五届全国美展中,浙江共有1120件作品入选,近200件作品获得各种奖项,在全国名列前茅。在2013年开展的上下五千年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中,我省的油画《文天祥》、中国画《葛洪与道教》等26件作品入选,排在全国各省市之首。在刚刚结束的第十届中国艺术节上,我省共有33件作品入围全国美术作品展。各级各类美术研究机构有计划地通过出版多种各类画册和书籍,举办展览、讲座、书籍、研讨会、专题片等形式,强化学术普及,推广学术成果,逐步形成了具有浙江特色的美术创作研究格局,《架上话:许江文集》等获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书籍之为艺术——赵孟頫的藏书与〈汲黯传〉》获中国美术奖理论评论奖。
二是政策扶持和财政投入不断增加。到2012年底,全省建成国有和民办美术馆、书画院、艺术馆共112家,建筑面积在2000平方米以上的美术馆有18家,其中浙江美术馆工程建设和开馆经费4.2亿元,建筑面积35000平方米,展览面积9000平方米,场馆规模和配套设施在全国属于领先水平。为增加美术馆的藏品质量和数量,省本级成立美术藏品征集管委会,制定《浙江省美术藏品征集管理办法》,每年设立1000万元的藏品征集专项资金,先后组织实施了全国第十届美术展览、浙江省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等作品征集,接受了吴冠中等著名艺术家的作品捐赠和社会人士收藏的石涛、黄慎等作品捐赠。杭州市引进以包豪斯为核心的西方近现代设计史系列藏品,在中国美术学院内成立“包豪斯研究院”,打造“包豪斯设计博物馆”,建设现代设计教育的重要基地和研究中心。宁波市每年设立300万元收藏经费,重大收藏项目专项拨付,短短7年间,宁波美术馆已收藏美术精品近4000件。
三是公共服务和公共推广不断深入。率先在国内提出美术馆免费开放,并以此为契机,坚持开门办馆,搞活运行机制,整合各方资源,努力把美术馆打造成为文化交流的重大平台、作品展示的重要窗口、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基地。目前,我省公共美术馆已全面实现免费开放,民办美术馆中除个别暂不具备免费开放条件的,其余也都实行了免费开放。先后举办了“东西贯中——吴冠中艺术回顾大展”、“美国当代版画艺术展米罗作品展”、“时代画农民·农民画时代——全国农民绘画展”、“杭州中国画双年展”、“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越地长歌——浙江历史文化陈列”等展览,出版了《中国艺术文献丛刊》35种46册、《古刻新韵》三辑30册、《黄宾虹全集》、《潘天寿全集》、《宋画全集》等一大批有影响的美术作品集。《美术报》作为国内唯一的美术专业报纸,已经成为展示浙江美术艺术形象的重要平台,其主办的“美术报艺术节”影响力已经波及全国各地。
四是美术人才和美术群体不断涌现。浙江是美术大省。独特而深厚的文化积淀,不仅推动稳定有序的美术传承脉络与美术风格的形成,还孕育了一大批引领画坛艺坛的美术机构、美术社团和绘画美术大家。经过85年的发展,中国美术学院已经成为一所学科完备、师资雄厚的综合型美术学院,在浙江美术创作研究和美术教育等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引领作用,从蔡元培、林风眠、潘天寿到赵无极、吴冠中、朱德群等,从“中西调和”到“本土重建”,一大批艺术家、教育家、理论家和批评家在全国异军突起,对浙江的美术创作、美术批评、美术教育和美术研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有百年历史的“西泠印社”,从一个纯学术的民间社团发展成为综合性集团,汇聚了一大批蜚声海内外的艺术大家,在文化艺术界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舟山渔民画创作研究中心、湖州松雪书社、丽水巴比松油画工作室等一批各具特色的美术群体开始出现,逐渐形成了各具代表性的创作团队和艺术风格,为我省美术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五是美术品市场不断成熟。紧紧抓住国家重视并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有利时机,充分发挥浙江的经济、文化优势,一个主体多元、经营多元、消费多元,且具有较大规模的美术市场初步形成。到目前为止,全省已有500余家画廊(店),近10个艺术博览会品牌、30余家艺术品拍卖行、近100个收藏品古玩市场、多家艺术品电子商务网站,形成了多层多级、立体交叉的美术品市场体系。
六是美术生态和美术影响不断丰富。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社会经济的全面进步,我省美术事业的生态结构逐步走向多元,美术影响力不断增强。省、市、县三级公共美术设施不断完善,公共美术传播途径不断拓展,美术创作研究体系逐步形成。民营美术馆、画廊、文交所、拍卖会等新型美术业态蓬勃兴起,秀洲农民画等艺术聚集区在各地纷纷涌现,博览会、民营资本、艺术家等各种社会资源不断进入美术领域,有效丰富了美术业态的内涵,繁荣了美术品市场,推动了美术产业的快速发展。各级美术馆、画院等美术机构成为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美术在提升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方面开始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宁波美术馆被授予“欧盟艺术交流中心”荣誉,开通了与欧盟成员国进行艺术交流的直通车,在全国尚属首例。
全面回顾和科学总结近年来我省美术工作取得的巨大成就,既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又有利于我们进一步深入总结分析我省美术事业发展的特色。
1.浙江美术界素有精诚团结、共同奋进的优良传统。无论是新中国建立之初的事业初创,还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繁荣发展,无论是政府文化主管部门还是社会团体、高等院校,都以发展繁荣我省美术事业为己任,团结奋进、共创辉煌。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关心支持下,省委宣传部直接领导下,省文化厅、省文联等推动美术事业发展的主要机构既精诚团结、通力合作,又各施其职、各有侧重,领导团结各级各类美术馆、美术家协会、高等院校、画院、文化馆站等文化机构,抓创作研究、办美术展览、聚人才队伍、增市场活力,营造出多元、和谐、健康、向上的美术生态环境。
2.紧跟时代步伐是我省美术创作研究的基本共识。在美术事业发展各个阶段,浙江的美术工作者紧紧把握时代发展脉搏,紧跟时代步伐,与党同心、与民同步、与时代同行。艺术家们洞察经济社会发展大势,准确把握美术创作方向,积极投身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以细腻的笔触记录下大量具有震撼力的建设场景和生活画面,创作出反映伟大时代、弘扬伟大精神、推进伟大事业的优秀作品,体现了浙江美术家们坚持为人民群众服务的历史责任。
3.专业引领下的大众普及是浙江美术发展的基本保证。浙江美术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础,就是以中国美术学院为代表的高等院校集中了一大批优秀的美术创作和理论研究人才,他们既关注美术前沿领域的探索与创新,又重视美术创作实践;既强调专业美术人才的系统培养,又重视日益广泛的美术群众基础,有力推动了我省美术事业的蓬勃发展。过去一段时间,浙江的美术事业在中国美院、浙江省美术家协会、浙江画院、浙江省美术馆等专业美术机构引领下,始终走在全国前列,并通过各级美术家协会、画院、美术馆、文化馆(站)辐射整个社会,形成广泛的群众基础,衍生出许多各具特色的群众性团体,丰富了我省美术事业发展的内涵。
4.日趋完善的基础设施是浙江美术发展的阵地依托。作为率先提出全面实施美术馆免费开放政策的省份之一,浙江向来注重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的同步建设。一方面,以浙江美术馆为龙头,112个遍布全省的美术馆、书画院、艺术馆,为人民群众开展美术活动提供了近在咫尺的场地保障和专业服务;另一方面,强调美术场馆的公益性、专业性和服务性,倡导开门办馆,提升服务质量,充分发挥美术场馆在引领先进文化、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方面的积极作用,使之成为弘扬和谐文化的重要阵地、展示优秀文化艺术的重要平台和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
5.层出不穷的美术品牌活动是浙江美术发展的重要载体。整合资源、突出亮点、重点实施有重大影响的美术品牌活动是近年来浙江美术事业发展的一大亮点。这其中既有政府主导,美术家协会、美术馆、文化馆共同推出的浙江省美展、杭州中国画双年展、中国·舟山渔民画艺术节等重大展览活动,也有政府和企业、社会组织通力合作开展的西湖艺术博览会等知名展会,为我省美术事业发展赢得了荣誉,彰显了影响力。
6.业态丰富的美术品市场是浙江美术发展的不竭动力。活跃的民营经济、完善的市场机制以及传统的商业氛围为我省美术事业注入了不竭动力。不断健全的国办美术体系和日渐博兴的各类民营美术馆、画廊、拍卖会等新型艺术形态齐头并进、共同发展,引聚了社会资源源源不断地进入美术领域,推动我省美术品市场快速发展。
建设文化强省和“两富”现代化浙江,是浙江省委省政府贯彻落实中央精神的实际行动,是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支撑,更是浙江省文化工作者不懈努力的事业和追求。广大美术工作者和艺术家们要对美术事业怀揣一颗敬畏之心,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珍惜时代给予的难得机遇,坚守文化良知,牢记社会责任,用艺术家的智慧和双手为人民群众创作出更多更好的艺术作品,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奉献自己的才华与激情。我们应当明确目标和任务,正视差距和问题,凝心聚力,开拓创新,全面推进浙江美术事业再上新台阶,为浙江省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