摈落筌蹄·方穷至理
□黄 戈
江苏省国画院艺委会委员、一级美术师、傅抱石纪念馆原馆长徐善先生的傅抱石研究在国内可谓独树一帜:一方面他在学术上论著颇丰,诸如《傅抱石作品临习》、《傅抱石山水画技法解析》、《画傅派山水》等等,再版数次,流传甚广;另一方面,他所画的傅家山水已经达到形神逼肖的境界,早为圈内公认。在傅抱石研究领域徐善从史论到实践能够做到融会贯通而形成“无缝衔接”的整体,这在当今艺坛堪称独步。
徐善的作品能够逼肖傅抱石的关键因素不在笔墨形态的酷似而是精神气质的相通,而达到这种境界需要学养识见的积淀和锤炼。因此,读徐善的画不能不读他的文,所谓“画者,文之极也”。
徐善曾撰《中国画特质述要》一文,以极精悍练达的文笔阐释其画学观点。他把中国画特质概括为4点:书写性、散点透视法、皴法、意在笔先。这4点都立足于中西绘画的差异性,深刻揭示中国画的民族特性及其发展、创新规律。文中直接指向某些人试图“以西代中”改造中国画而无视传统的盲从心理,清晰地表达其危害:“绘画艺术的世界大同是不可能的。艺术如果世界大同了,那就没有艺术可言了。”(徐善.《中国画特质述要》.《21世纪有影响力画家个案研究·徐善》.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07.3.)这反映了他维护民族传统文化的价值,守护中国画传统精神的坚定立场,而这明显受到傅抱石思想的影响。
作为一位学者型画家,徐善对中国画的继承与创新有着与众不同的理解和探索。譬如,徐善自幼得新金陵画派大师魏紫熙嫡传,具备非常深厚而全面的传统功力,但他着意吸收大量傅抱石的表现技巧和图式特征,甚至到了乱真的程度。所以有人把徐善作为当今傅家山水的真正嫡传,也有人惶惑不解他为何如此在画风上贴近傅抱石?我以为这些赞誉或疑虑都仅仅是对徐善的表层认识而没有究其深意。傅抱石对于徐善创作上的意义我以为来自三点:
一、傅抱石的审美心胸和艺术气质提升了徐善的绘画格调与品位
实际上,傅抱石阔达旷远、纵情恣意的艺术心胸对徐善的意义远比具体的技法重要,它使得徐善的山水在气象上有一般画家所没有的沉雄与大气,一种喷薄欲发、浑厚深邃的力量。它不是笔墨间的卖弄和矫饰,不是赖在传统图式上的昏昏欲睡,而是充溢着高古、儒雅、纯正的气息,这是画家真情实感、文化素养和高超技艺的熔铸、净化与升华。可以说,傅抱石的审美心胸和艺术气质直接影响了徐善的绘画格调与品位的提升。
二、傅抱石成为徐善理解、掌握传统的津梁
傅抱石最突出的成就在于把中国画传统通过天才创造形成具有鲜明个人风格和时代气息的“傅家样”。徐善掌握了傅抱石全面精髓,仅就技法层面说,如章法、笔墨、设色、用纸用墨用水、山石法、树法……几乎能把傅抱石的各种技巧重新“复原”。在这一过程中切入对中国画本质的理解,这无疑比那些画几天《芥子园画传》就自称“继承传统”的画家不知深刻多少倍。
三、徐善是有思想的、能动的学习傅抱石
若从传统画论“传移摹写”的技术层面看徐善的傅家山水确实是达到“师意不师迹”的高超水平,但仔细观察、品味徐善的作品,他在艺术处理上有诸多耐人寻味之处。毫无疑问,徐善熟谙傅抱石山水中散锋皴法的要领,同时在水口、沙渚、点景等细微处也极具匠心,所以在大的体貌上“酷似”傅抱石不足为奇。但熟悉傅抱石作品的人会发现徐善作品中山石法多取自傅抱石艺术最高峰——“金刚坡时期”所形成的样式,而傅抱石建国后带有写实特征的山水画法在徐善作品中几乎不见。从这里可以察觉出徐善是在客观思考、深入分析傅抱石艺术得失后所作的个人选择。另外在用水破墨、用纸渲染及树的形态等方面徐善更突出自我感受,如《处处苍崖飞白云》等作品中表现出与“傅家样”渐行渐远的倾向。
因此,我坚信徐善能够从傅家山水中脱化出来而自成一家,除却对其实践能力的折服,最重要的是对其艺术追求的信心。事实上,在近期的徐善作品中已经逐步展现出这种端倪,只不过这是一个“打进去又打出来”的长期过程。所以我倒觉得与其说徐善在画风上接近傅抱石,不如说徐善承接了傅抱石画学思想的衣钵并以此发展,二人在对中国画画理的认识上是一脉相承的。
综上所述,徐善借助傅抱石作为对画理、画法进阶的津梁,我认为反映了徐善艺术上的机敏眼光和独特思维:傅家山水既包含对传统文人画的延伸和拓展,又蕴藏傅抱石个人的时代风貌,二者在传统继承与时代发展间达到某种平衡与稳定。徐善在此基础上取其所需进一步深化、提炼出自己的风格不仅保证他与传统文人画图式控制在恰当的距离,避免陷入传统程式的窠臼,也保证了其创新是在中国画民族性前提下的尝试与探索,坚守住了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尽管有人或对他酷似傅家山水的面貌有所异议,但我认为在对传统画学有着深刻理解的前提下,这只不过是徐善艺术上自我更新的策略和自我完善的过程,而经过持久的发酵和酝酿必将会出现为世人所瞩目的徐家山水风格。
徐善,江苏省国画院艺术委员会委员、一级美术师。文化部中外文化交流中心国韵文华书画院艺术委员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