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新想法决不出手”
写在【“学术引领拍卖”——2013陈振濂书法专场拍卖】之前
■陈振濂
2013年夏秋之际,浙报集团·美术传媒拍卖有限公司再次与我联系,提出按照约定,应尽快准备第二场书法专场拍卖。其时我和我的团队冒着杭州有史以来破纪录的连续一个半月超40度的高温天气,刚刚顺利完成大型公益培训项目《“书法教师”蒲公英计划》。十几天劳累和坚持,还未缓过劲来,却要紧接着马上接手这一任务,心理上还有些茫茫然。这时隔仅仅一年的第二场书法专场拍卖,间隔如此短暂,究竟应该如何定位?如何落实?从个人来说,我的确也需要这笔钱来支持公益事业,比如这次7月-8月的《“书法教师”蒲公英计划》所需的大笔开支,就是来源于这拍卖所得的公益基金支持。因此如何做好这专场拍卖工作,对美术传媒拍卖公司是一项年度重要工作,但对我的艺术学术生涯,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项目记录。但没有新思路,提不出新构想,找不到新办法,只是重复去年的老套路,却又是我十分不愿意的——记得大约在2009年左右,曾经办过几轮不同主题的书法展,有省市领导写来贺词,云陈振濂是没有新想法决不会随便出手,如此超越作品风格结果现象而关注行为方式观念原则的,深入骨髓的知音之论,自然深获吾心。展览如此,拍卖会也如此——拍卖会的预展,不就是一个现成的展览嘛?岂可轻率怠忽之?
也许这就是做学问人钻牛角尖的死脑筋。每年一场个人书法专场拍卖会,笔墨精良自无问题,即使重复度高,只要收藏家认可,市场认可,就每件作品个体而言,价格也不会大起大落,作为作者的艺术家又何必斤斤计较去死磕?但我扪心自问,还是不行——不是别人有什么问题,而是我首先就过不了我自己这一关:没有新的想法与作为,一味重复自己,这样的懒惰尤其是平庸,我自己就无法忍受。创作上无法忍受,拍卖会上也同样无法忍受。但真的要有新想法新手法,茫茫大千世界,又上哪儿去找呢?《书法教师“蒲公英计划”》之后的一段时间里,拍卖公司的朋友不断在催促,但我一直回复道:别急,别急,容我先想出个子丑寅卯来,先要理出个方向,做起来才会事半功倍。不然返工更麻烦。敷衍塞责、懒惰凑合,忽悠拍卖公司与市场、收藏家,那在艺术上是“自杀”行为。而像没头苍蝇一样乱打乱撞还误以为是创新,既无法自我证明合理性也无法说服市场接受,收藏家不买账,也同样只是寂寞的奢侈,孤芳自赏、向隅而泣、于事无补,徒剩狂妄自大的井蛙形象而已。
憋了近两个星期,天天愁眉不展,找不到突破口。想到近年来大力提倡“阅读书法”,坚持以社会责任来记录当代史,从文人随笔(2010)到学者著述(2011)再到社会新闻记事(2012),三年三步跳,在拓展当代书法展览的种种文化功能方面,可以称为异军突起狂飚突进。但相比较而言,这些努力,要么是供专业人士思考研究的,要么是为社会民众求共鸣的,却并没有专门针对市场与收藏拍卖界人士的特定需求的。市场交易,收藏拍卖,对于过于重复的缺乏唯一性的艺术品通常不感兴趣;但对于我近年来十分热衷的社会记事如普通百姓的喜怒哀乐柴米油盐衣食住行的原生态式书法记录,尤其是“民生书法”,从收藏角度也未必赞成或者会来追捧——强调知人论世的切时的阅读文字内容,可以警世,可以示善,可以励志,可以发人深省,但却会因为太贴近日常生活而缺乏高于生活的那种美好的雅致。比如没有一个欣赏者会买一件即便是我这个名家写的、即使原创而且唯一的、笔墨技巧很精的、但是文字内容是描述外来民工生计艰难、或社区如何帮助孤寡老人度过酷暑的社会记实类书法作品悬挂墙上每日赏玩,因为这样的文字内容不是供赏玩的。但是,既然是为书法专场拍卖提供拍品,当然应该首先考虑艺术品赏玩这一买家即市场与收藏家的最大期望。
一次很偶然的机遇,终结了我长久不了的纠结与烦闷。在大学校园里的书摊上,忽然发现有一薄册讲古代仕女化妆与头饰脸饰颈饰手饰腰饰的小书。当时灵机一动,想到这样的内容,正可以为今天爱时尚的小男生小女生所关注,无妨被引入我的“阅读书法”之中,倘若扩大为对美好生活的提炼,或成为继“文人随笔”、“学者著述”、“社会新闻记事”之后的第四种“阅读书法”的类型,比如,可以取名曰“生活雅韵”。几天后,得半日闲暇逛书店,又发现近日出版谈雅玩、谈风情、谈万物万事由来的书籍出版了不少。虽则东麟西爪不成系统,但却可以经由我的串联缀合,使它成为一种内容类型高雅的、赏玩性很强的、文字出于原创因而是独特与唯一的“阅读”,并进入到书法作品中去。记得早在2012年春节,我就曾经为“阅读书法”已经有文人随笔(2010大匠之门展)、学者著述(2011守望西泠展)而找不到第三条出路而焦虑不安、走投无路、愁肠百结、傍徨煎熬。憋屈了一个月豁然开朗,终于找到了社会新闻记事(2013社会责任群展)这条“阅读书法”创作的新路子。现在时隔一年的2013年夏秋之交,又重演了这一幕:在走投无路的憋闷中耗了十几天,结果竟是在小书摊上找到灵感,豁然开朗,从而使我今后创作的书法,除了较为个人化的“文人随笔”、不无枯燥的“学者著述”、略见沉重的“社会新闻记事”三大类型之外,还有一款立足高雅生活情趣并且知识点极为丰富的“生活雅韵”型“阅读书法”,而且它正对应于书画艺术品市场和收藏界对于书法作品文辞内容的赏玩需求。当然,“众里寻它千百度”,观此艰难过程,真是应了古人诗论“穷而后工”之谶语也!
于是,就有了《颐斋论雅》十则的书法作品:每组四屏,共分十组。分别论玉、瓷、木、兰、扇、衣、舞、琴、剑、游。每题均由文言小品四则组成。在我书写时撰述文辞并不打底稿,而是连文带书一气呵成一挥而就。过程十分自然,内容又十分新鲜。创作环节如行云流水,极其享受。其后,因了对红木家具的兴趣,又补成一组十屏《颐斋红木记》,谈紫檀黄花梨金丝楠木红酸枝,谈红木家具保养,谈红木家具三大流派,谈它的历史,还写了一首《红木家具歌》作为收尾,自由发挥,讲求知识性与评论性结合,读来风雅而不失有趣。于是想到作为收藏家的立场,市场希望追捧的正是这种赏玩性强、阅读轻松、知识丰富、笔墨雅宜的境界。只不过过去这种轻松雅宜的赏玩性,是来自于千篇一律缺乏作者个性的唐诗宋词李杜苏辛或还有《桃花源记》、《岳阳楼记》、《赤壁赋》、《兰亭序》等等在历代即被反复写过的古文名篇,轻松固轻松矣,但相互雷同与重复性太明显又令人生厌。现在由这“生活雅韵”而引出轻松雅宜的赏玩性,却是得之于我陈振濂独撰的、无法重复的氛围,在艺术上在文化上都强调此一作品作为个体的唯一性与不可重复性,自然是要胜出多多——既不是过于具体的社会生活记实的柴米油盐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喜怒哀乐而必须立足于优雅与风雅以引合鉴赏、收藏与市场交易的需要;又不是一味抄录古诗文缺乏现场感与即时性、风雅则风雅矣但却与作者无关于收藏家也缺乏唯一性与独特性。以此来为2013我的第二次书法专场拍卖定基调,提出一种新方向新模式,既区别于其他唐诗宋词的一般书法拍卖品,也不同于我自己2012第一次拍卖时的已有经验与做法。谓为一年之间,想法又有新推进,不亦可乎?
由此而产生的“我书即文献”的新理念,则更进一步地揭示出这种新思考的拓展力与辐射力。因为“阅读书法”,因为从“文人随笔”到“学者著述”再到“社会新闻纪事”,尤其是这次琢磨出一个“生活雅韵”以自撰文辞又出以评论考述的类型来,于是忽然想到,这些重在对书法作品中的书写文字的各种角度的“阅读”努力,不正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这些文字都已经构成文献的价值了吗?——即使不是现成地抄录古代文献而被指为当然文献,但只要书写的是承传日久的文化事件,自然是文献内容;而出自我手的书写记录或随手作评,又必然构成了文献形式。作为供观赏的书法作品与艺术拍卖品,它的艺术价值不必置疑;但作为供阅读的文史资料文献,它的学术价值也毋庸置喙。倘若如此,我一动笔写书法,只要不是现成抄经典诗词文章的,无论是“文人随笔”、“学者著述”、“社会新闻记事”还是“生活雅韵”,不都构成了今天的文献形态而可能为将来人作考察研究之用吗?从本为寻求突破自我先是走投无路四顾茫然、后则豁然开朗于“生活雅韵”类型的新思考,再归纳为一个特别适用于书法拍卖的“我书即文献”的新理念的形成,其间所产生的思想演进的逻辑因果关系,清晰而有条理,环环相扣,所推导出的“我书即文献”作为一种新的书法创作行为定义与新的书法收藏与市场交易价值观,其合理性自然毋庸置疑。由此想到:思想的力量,正是从每一个起步,从这些推理、预测、延展等每一个细节处,得窥全豹于一斑也!
假如通过2013第二场我的书法专场拍卖,“我书即文献”可以成为一个新的书法概念与定义,那么我想它的范围绝不仅仅限于美好的“生活雅韵”的信手评价和读书札记的范围,而可以引向更大范围内的历史、时代与人文。比如在这次,为了多开拓一个推广、宣传、普及、影响渠道,我有意识地把在过去主要立足于艺术创作、学术研究范围的名家大师研究内容,通过我的书法拍卖形式,拉到投资、鉴定、收藏界来。专门为身后不无清冷寂寞的恩师陆维钊先生写了系列作品计10件一组,题曰“大师小论”,分述陆老的辉煌功业与坎坷经历,几成一部简单的史传史评——不但想让学者艺术家了解他关注他,还想告诉、提醒投资家收藏家鉴定家们重视他。有如过去2010年曾经以书法作品写《大匠之门》册页记述50位名家大师,并有意通过画廊办展让它走向市场以广为传播一样。既有几年前的新硎初试,如果这次为拍卖量身定做的关于陆维钊恩师的推介倡扬取得成功、为投资收藏界认可的话,那么后面还预计会有从吴昌硕赵之谦直到沙孟海、诸乐三、林散之、启功、郑午昌、江寒汀、来楚生、谢稚柳、唐云、陆俨少、陆抑非、潘君诺、申石伽、应野平等等名家巨匠的各种角度的史传史评拍品系列。文字皆出于自撰以求“文献”的独特与唯一性,书法则精心创作以求“艺术品质”的高端性,两者汇合,来共同保证这种当代书法拍卖收藏界还从未有过的、崭新的“艺术+文献”式收藏的独一无二的魅力与无可取代的价值。
《颐斋论雅》与《颐斋红木记》是展示当下文人士大夫的文化魅力,《大师小论》是记录浩瀚的历史刻痕和亟须提示的真相与视角。它们都是“我书即文献”新理念在不同环境、情况下的不同表现形式;并且,也只是两种个别的表现形式而已。如果它在拍卖中、在市场与收藏圈内能获得基本认可,那由此而延伸出的几十种几百种可能性,会极大地刺激我的创造愿望。从而使我的思想旅程中对有意在学术上提倡书法的“艺术+文献”式收藏模式,充满信心并敢为天下先,使当代书法专场拍卖、当代书法收藏作为一个学科命题,展示出与古代书画收藏和今天的中国画收藏截然不同的时代特征与历史特征,从而改变目前我们把当代书法收藏与古代书画收藏、当代书法收藏与当代中国画收藏简单地混为一谈的幼稚粗浅的认识。倘如此,它就是一片广阔无垠的新世界。我们所付出的努力,就会在历史上(当代书法创作史、市场交易史,收藏史)留下明显的足迹。它比当下成功地拍卖几个书法专场要有价值得多。只要它能蔚为风气,那就能改变一代甚至几代人的思维定势,能决定几百个专场的行为方式与价值取向。而这后一点,才是“学术引领拍卖”在当代艺术品拍卖领域中能够风云际会的真正关钮所在。
2012年9月11日香港返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