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28版:深读

有感于展览研讨会之领导讲话

■傅德锋

  当下之书法展览,无论规模大小,但凡举办者有点来头,都要在开幕式之后,不失时机地安排一个“学术研讨会”。而研讨会的实质,本应是领导嘉宾、专家学者和参展者以及新闻媒体工作人员欢聚一堂,自由民主地对展览的意义和参展作者的作品展开讨论,提出各种实质性的意见和建议,以便促进其不断提升,继续健康发展。

  然而,事实却完全不是这样。中国式的展览研讨会已经完全沾染上了政府工作会议的不良习气,大多是按照官位大小、身份高低论资排辈,职务最高者先讲话,然后以此类推。于是,很多原本完全不懂书画或者一知半解的领导干部开始打着官腔煞有介事,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起来。说了半天,基本上都是一些假大空式的泛泛之谈,丝毫没有触及到学术本体。有的领导一讲起来就讲个没完,原本只有两三个小时的研讨会,他一个人差不多就会占去三分之一的时间。头号领导讲完,二号领导、三号领导接着讲。基本上延续着头号领导的“风格”,要么海阔天空,不着边际,要么套话连篇,一片赞美。与会者当中,虽然不乏真正懂学术者,甚至做了专门的发言准备,但轮到他发言时,剩下的时间已经不多,只能三言两语式地简单说几句,就一哄而散了。还有的专家,根本连说话的机会都没有,虽然受邀参加,但最终也只是扮演了一个普通听众的角色。

  平心而论,领导讲话也并非没有必要,在我国的国情之下,一切艺术活动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和官方紧密相连的。何况,艺术家们如果得到了官方的支持与配合,自然会带来很多便利。但问题是现在的领导大多不懂艺术,面对艺术研讨,也缺乏自知之明和谦让他人(特别是专家学者)的风度。或许领导们从另外的角度对展览及其作者说几句支持和鼓励的话,也能从某个方面起到一定的特殊作用。然而,坏就坏在很多领导同志非要不懂装懂,以主宰一切的口气对艺术作品及其作者评头论足,草率地下一番结论。以至于甚至出现“天下第几”之类的笑话,造成不同程度的混乱和误导。

  中国式的研讨会发言和协会的类官方体制是一脉相承的,是否是真正的艺术家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身份和地位,是手中所拥有的权力。在权力的操控制之下,其他一切都变得惨白无力。艺术只能无奈地依附于权力,在有限的社会空间里生存,甚至要进行痛苦的挣扎……

  艺术是什么?艺术首先是很个性化的东西,艺术要表达作者的自由心性和审美理想。艺术要把自然、社会和人性当中真善美的东西表现出来,在给人以审美愉悦的同时起到洗涤心灵、陶冶情操和教化社会的特殊功效。然而,如今的艺术,却在很大程度上被权势和金钱给污染了。政绩工程,歌功颂德。形式主义,到处泛滥。在官商合流的特殊氛围之下,各种好大喜功的展事、活动不断。千篇一律,毫无新意。结果是,助长了急功近利思想的滋生和蔓延,书画界显得越来越浮躁,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耐不住寂寞。不愿意在书画本体上去下实实在在的功夫,而是争先恐后、趋之若鹜般地追逐名利,利用各种便利,综合运作,从而制造所谓轰动效应。

  其实,这种类似于社会运动式的艺术运作机制,表面上看起来十分热闹,似乎我国的艺术发展得到了空前的繁荣。但透过表面的喧闹,我们会发现很多问题:协会领导官员化、艺术创作炫技化、市场营销庸俗化、艺术教育功利化、学术研究市侩化、艺术宣传虚假化……为渊驱鱼,为丛驱雀,贤士退避,群魔乱舞,造成了各种社会资源的严重浪费。

  新一届的党和国家领导人积极倡导社会新风,要求各级政府官员发言要简短,做事须认真,不搞形式主义,反对浮夸作风。这是针对目前社会实际存在的各种问题所发起的号召。

  作为艺术界,更应当如此。政府官员只要做好宏观上的把握就可以了,不应过多干预艺术活动,更不应以自己对艺术的有限的理解来指手画脚。艺术要按照艺术本身的规律去发展,而不是按照某个个人的意志去进行。

  艺术家固然需要适度的鼓励与赞美,但过度的迎合与吹捧,只能助长艺术家的惰性和自大心理。迎合与吹捧一旦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艺术家失去了对艺术的真诚,那就与艺术生命的枯萎和凋谢不远了。

  所以说,只有当批评与自我批评真正能够落到实处的时候,艺术的未来才有希望。


美术报 深读 00028 有感于展览研讨会之领导讲话 2013-11-16 3231042 2 2013年11月16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