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52版:艺事

文章导航

卢浮宫里的惊喜

——观陈仕彬先生书画作品有感

  旅居法国20多年,大大小小的展览看过不少,也与国内外诸多画家有过接触。但此次有幸在卢浮宫观赏陈仕彬先生的书画作品,真的是“他乡遇故知”,给我带来震撼般的惊喜。展览期间,我每天都在陈先生作品前徜徉留恋很久,赏画品字,亦与其聊一些关于书画与艺术的问题。更值得庆幸的是,对陈先生作品欣赏有加的不仅仅是我这个对书画艺术一往情深的华侨画家,展览现场,各个年龄阶段的法国观众都被陈先生的作品深深吸引,询问润格想收藏作品者众多。

  透过陈先生的作品,我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本源力量,以及中国书画纯正的笔墨精神,这在当代画坛并不多见。我一直坚持认为,对中国书画而言,气韵生动是其根本。国内外的不少当代画家将造型和形色构成等当作绘画创作的主要追求,我觉得这是一个误区。在陈先生的作品中,我们能看到古人的意韵、用笔、用色、结体和意境,看到他对笔墨精神的传承,看到他对传统文化深刻体悟后的当代转化。作为一个画家,他在书法上的造诣尤其让我敬佩,也难怪很多媒体将其誉为“书画双绝的巴蜀奇才”。在书画艺术的漫漫征途上,陈先生走的是书画创作的正途,真可谓是与“大道”同行。

  站在陈先生的作品面前,我能感受到他饱含激情的内心世界和创作状态,他是在用灵魂创作。这就使得他的作品真正具有了打动人心的力量,也超越了传统性、当代性和地域性的限制与隔阂。当画家的创作进入一定高度的时候,他画的是一种状态,写的是自己的心灵。所以写字画画可以让画家心静如水,涤除玄览,也可以让其解衣盘礴,手舞足蹈。绘画和书法,进入最高的境界,应当是意到,笔还未到。陈先生最看重的是写心与写意,所以他的画作在似与不似之间表达了他内在的生命状态,比如他笔下的墨荷,水墨氤氲之中幻化出的是其高洁的诗性追求。而像《众山皆响》、《地心之力》这样的作品,若诗情淡漠、胸无丘壑者定不能绘。至于陈先生的草书,更是充满音乐和舞蹈的情感张力与强烈的律动感。很多人以为法国人看不懂中国书画,其实真正的中国文化和中国艺术是不需要语言的,很多外国人看了陈先生的作品,眼睛发亮,甚至能感觉到一种特别的亲切,他们能看懂上面写的中文?他们能看懂书法里面写的句子?都不是。他们根本不会在乎是谁的签名,不会在乎书法里面写的内容,他们体会到的是艺术家创作时的情趣和精神状态,正是这些感染和感动了他们,所以人们才说艺术是超越语言的,也是没有国界的。

  陈先生的作品还促使我更加深入地思考“中国绘画应该往哪儿走”的问题。曾经有一个阶段我们是紧跟着苏联和西方写实主义,俄罗斯的绘画对我们美术领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后来我们一点点地明白,他们特别讲究写实和技法,而轻视了意境。中国的绘画恰恰相反,首重意境,造型等反而皆在其次。民国的时候,有人提出中国绘画不科学,要用西洋画来改造中国画,这是不懂中国画,把西方的写实主义和中国画的写意性进行简单对比,苏东坡早就讲了:“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当然,后来西方也有了抽象主义、象征主义、表现主义,但中国人早就走在西方的前面,所以对待西方的绘画,我们要借鉴,但是不需要完全崇拜得五体投地,浪漫主义的东方文化内核足可以支撑我们成就自己的艺术高度。陈仕彬先生对此有着清醒的思考与认识,在与他的交谈中他表达了自己对“中西合璧”的质疑,也洞悉到林风眠、刘海粟、徐悲鸿、朱屺瞻等近现代大家虽然受到西方绘画的影响,但东方文化美学的符号依然是他们作品的主体性根基,他们最终的文化立场也仍旧是东方的。陈先生不仅有这样难能可贵的文化自省,并且也通过自己的创作践行了自己的思考成果。他的作品,抓住了传统绘画和东方美学的根本,力争求得造化和心源的统一,他没有被忠于大自然的写实主义俘虏,同时又很自然地融入了自己对时代精神的体悟,他通过自己的笔墨表现出一个当代画家独特的内在情感和醒悟。这让我想到,卢浮宫里有很多精美的作品,它们是人类文化的精华,但它们是过去的东西,是过去的精华,而今天我们需要给未来留下精华。我们希望中国的艺术能够感动法国人,我们也希望中国古代的艺术精神能够被赋予现代意义,陈先生的作品,让我们对此有了更多的信心。

  陈仕彬先生的作品在卢浮宫展出了4天,我每日必到,与其相谈甚欢。交流中我印象尤深的是陈先生其人与其作品的高度一致——率性高远而满怀浩然之气。在当今社会的滚滚红尘中,他有着传统士夫的品性与追求,他不被现实和政治所影响左右,他有着自己的立场和独立思考,他始终葆有艺术家的纯粹心灵。这些,怎能不让人感到惊喜?

  (本文根据吕高先生在卢浮宫展览现场的即兴发言整理而成)


美术报 艺事 00052 卢浮宫里的惊喜 2013-11-16 3254956 2 2013年11月16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