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无所住
■“应无所住·江苏当代艺术研究展”策展人 孙俊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是佛教术语,出自《金刚经》,意为:应该无所执著而生成空灵洁净的心念。及所谓:“一念不生全体现,六根才动被云遮。”有住有求,便是自加捆缚,岂能自见本性?这确是应了江南文人的心性,江南的画家总是充满灵性的。
江南自古多才俊,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文化气质的地域性差异因而存在,无论是在宋元还是在当下,只是由于现代交通和通讯的便捷使这种差异变得有些模糊,除了江南水乡润湿的自然环境影响外,也许是因它曾经辉煌的权力,也许是因它天下粮仓的富足,也许是因为文人最引以为幸的宋朝迁都于此,而滋养的丰厚历史文化底蕴。江南千年以来,也许更早就一直是中国的艺术创作中心。吴韵汉风、隋扬繁影、六朝古都共同构建了独特的江苏地域文化内涵,大江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铸就了江南的文化灵魂,而江南地域的传统文人总是被披上阴柔、雅致、闲适甚而略带懒散、颓废、孤傲的精神特质。也许因于此,江南的画家是诗性的,所以他们的画总是带着浓厚的文学性,强调韵味与趣味,注重心性与意念的抒写,但他们并没有因此而沉迷于传统。江苏一直是艺术革新的前沿,江苏近现代油画发展史差不多就是一部中国近现代油画发展史,诞生了徐悲鸿、刘海粟、潘玉良、庞熏琹、颜文梁、吴冠中、赵无极等一大批油画大家。江苏聚集和培养了20世纪中国乃至国际有影响的众多杰出艺术大家,一代代的艺术家们犹如熠熠群星,照亮了中国现代美术史的天空。江苏不仅是中国传统水墨绘画的重镇,新文人画的发源地,“85美术新潮”以来,“江苏新野性画派”、“红色·旅”等艺术群体奠定了江苏当代艺术在中国当代艺术发展初期的地位和影响。
从1985年的“江苏青年艺术周”到“八人91展”、“艺术与神话——93南京现代艺术展”等,江苏当代艺术最初的发展基本保持着和中国当代艺术同等的步伐,这对作为亚中心的地域来说就非常难能可贵了,体现了江南文化的柔韧和坚强的品性。江苏当代艺术以作为省府的南京最为集中并具代表性,另一个小高潮是2000年左右南京当代艺术家的相对聚集和一批艺术机构的相继成立!以吴翦等人牵头的“联手创库”及后来的“幕府山艺术区”、“石城现代创意产业园”、“金鹰当代艺术空间”、“方山艺术区”等,使南京小规模的集结和单打独斗转变成了一个有群体面貌的具有凝聚力的艺术生态,无疑加强了江苏当代艺术在全国的影响力。“圣划艺术馆”以及后来的“四方当代美术馆”、“南视觉美术馆”、“青和当代美术馆” “艺事后素美术馆”、“恒当代艺术空间”、“尚东当代艺术中心”、“三川美术馆”等等,都各自策划了很多具有影响力的当代艺术展,例如“圣划艺术馆”策划的“欢乐颂——木马计升级版”、“四方当代美术馆”策划的“超越的维度——中国新绘画”、“南视觉美术馆”策划的两次南京三年展、 “青和当代美术馆”策划的“自转·当代艺术文献展”、“艺事后素美术馆”策划的“我们的障碍——当代艺术展”、“恒当代艺术空间”策划的“身体——当代艺术展”、“尚东当代艺术中心”策划的“南京当代艺术年度展”、“三川美术馆”策划的“从南京出发1985—2012”等等,这些艺术机构的介入对南京当代艺术生态的发展无疑起了非常大的推动作用。江苏的当代艺术发展到目前为止大致经历三个阶段,第一个是启蒙阶段,代表人物有:徐雷、杨志麟、沈勤、丁方、赵勤等,对西方现代主义的模仿痕迹较重,但很多人日后都在艺术上多有建树。第二阶段是发展阶段,这时他们已经有了相对成熟的观念和思考,代表人物有:管策、王成、黄峻、洪磊、金峰等,在观念和材料的表现方式上有很明显的后殖民主义倾向,但对后来的艺术家精神性的影响很大。第三个阶段是成熟阶段,当下江苏当代艺术家已经发展到人数众多,社会影响也已很广泛,形成了较成熟的当代艺术生态。这些艺术家已不再照搬西方的艺术样式,开始关注自己的文化脉络,此次展览我所选择的就是这个群体中相对比较活跃和典型的艺术家,当然,这个群体优秀的艺术家远远不止如此。
“应无所住·江苏当代艺术研究展”是一个旨在江苏当代架上绘画的范畴内,对这个充满江南灵性的地域性画家尝试做的一次学术梳理,试图从谱系序列中探寻到对当代艺术的新思考,我们可以从这个展览中,看到当代江苏出类拔萃的艺术家们,有着怎样的文化性格,是如何在不断传承的过程中上下求索,又是如何以多元的形式探究着个体精神世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