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伦敦——“水墨中国”中国画名家精品展
本报伦敦讯 骆阳 应英国皇家艺术学院的邀请,由中央文史研究馆书画院主办的“水墨中国——中国画名家精品展”于10月28日至11月7日在英国伦敦皇家艺术学院亨利摩尔展厅隆重举行。此次受邀参展画家分别来自中国国家画院和中央文史研究馆书画院。英国皇家艺术学院院长纳伦·巴尔菲德教授,中国驻英国大使馆公使衔文化参赞项晓炜,中央文史研究馆书画院常务副院长王俊山,北京玉橄榄文化艺术有限公司董事长杨润东,以及参展艺术家代表等分别在开幕式上致辞。
本次画展邀请了42位中国著名水墨画家的105幅艺术精品参加展览。参展的作品题材丰富、风格各异,全面立体地展示了当代中国水墨艺术的发展现状和艺术风貌。这百余件作品内容涵盖人物、花鸟、山水,展出的画作情趣高雅、内涵深沉、生活气息浓厚,以画作寄情、传情,既是一种艺术上的享受,又可以得到心灵上的启迪。如于志学的《极地风光》用墨灵透,开创了表现冰雪的特有艺术语言和技法;冯远的《采归图》造型严谨传神,画风拙朴浑厚;金鸿钧的《榕林雨霁》笔墨语言精湛,艺术修养深厚;姜宝林的《大吉图》用现代的审美观念审视传统笔墨艺术,强调水墨的与时俱进,成功探索了新的笔墨形式;杨晓阳的《万金难买春颜色》体现笔墨的当代表现力,形成了独特艺术风格;方骏的《中国海》以传统的刺绣和陶瓷中出现的海作为蓝本,借鉴中国传统艺术的其他样式,展现了独特的艺术手法;陈鹏的《红运高冠》强调了色彩的感觉,放大了墨色和色彩的关系,在水墨笔法和表现形式上有新的创新。
此次展览的举办受到了中英两国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开幕当天,中国驻英大使刘晓明亲切接见了参展艺术家,公使衔文化参赞项晓炜莅临指导并致辞,来自英国文化界、学术界的嘉宾也到场参观了展览,与中国艺术家共同探讨传统中国水墨艺术的笔墨之美和意境之神。
英国皇家艺术学院院长纳伦·巴尔菲德教授告诉记者,这次展览的规模、展出艺术品的质量都是空前的,在英国举办这样的展览也是很不容易的。作为院长,他很重视中英文化交流,通过这样的展览,让来自全世界60多个国家的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的传统绘画艺术。
参加开幕式的大英博物馆亚洲部负责人司美茵女士认为,中国的艺术机构要与英国进行交流,要以一个开放的形式,中西方艺术家有着共同的艺术诉求,他们表达的东西都是相通的,以开放的心态去容纳不同的艺术形式才能有利于艺术的发展。维多利亚和阿伯特博物馆高级研究员、中国艺术策展人张鸿兴博士在接受采访时说,英国的观众对中国的艺术特别是水墨艺术了解的比较少,他们基本是在院校或者在一些艺术市场里面购买一些艺术品,对中国的艺术缺乏一个全盘的了解,这个展览给英国广大的观众一个非常好的机会,让他们了解到中国当代艺术家的成就。
10月31日,主题为“交融和交流”的学术研讨会在皇家艺术学院举行,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的陈平教授在主持研讨会。他指出,中国画需要走出来,需要交流,需要让世界的人们看到中国画,了解中国画,因为中国画具备文化的内涵,它需要通过绘画来让人们看到中国文化的存在。中国绘画和中国文化两者是并存的,这次在英国展览,有助于西方和中国更加地相互了解对方的艺术。
来自爱尔兰的著名艺术家斐岗(Fion Gunn)女士说,从我很小的时候,就对中国传统绘画有了一定了解,可以说我是在传统绘画的环境下长大的,如果说到对中国传统文化怎么发展,我觉得因为西方观众对于中国传统的东西和当代的东西希望能看到一种联合的呈现,在作品中不仅有传承而且要有一些当代性的东西,比如说这次展览有很多作品很不错,而且有一些作品能够吸引西方当地的观众,如果说对中国传统绘画有哪些建议,我就是希望这些艺术家能够更加关注当代艺术,使他们的作品在传统的基础上更加当代化。
在伦敦期间,艺术家们还参观了大英博物馆、英国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英国皇家美术馆、阿什莫林博物馆等艺术殿堂,大家认为,在当代开放的环境下,中国的艺术家要以开放的心态和世界接触,以此来推动具有民族特点的中国文化更好地融入世界。伦敦作为一个世界性的艺术舞台,是展示中国绘画艺术的重要平台。在这里不仅能看到一些世界著名的博物馆收藏中国的艺术品,也是世界现当代艺术流通的中心,国内的书画界、学术界和文化机构已认识到伦敦在传播中国绘画艺术的重要地位,很多文化结构和艺术家个人都纷纷来到这里,与英国当地的艺术机构之间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深入研究中国绘画的理论和审美,帮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绘画艺术。同时,艺术家通过不断地创作和交流,在伦敦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