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所思
丹青神游天台山(上)
■王楚健(浙江 台州)
癸巳年清和月,台州书画院竹翠柳绿,姹紫嫣红。在收藏文化研究会的交流活动中,我不期而遇回乡访亲的画家罗邦泰,话题从台州本土文化开始。
不知不觉,聊起已作古的台州籍书法名家任政,生前常用一方“家在天台雁荡之间”的印章,既含远离故土的眷恋之情,又隐含推介故乡的骄傲之感,甚感妙趣。自然而然聊到天台山,感慨人们只知有李白、杜甫、王维等诗人群体走出的“唐诗之路”,却不知古今书画家趋之若鹜的“丹青之路”。
茶香氤氲,云淡风轻。随着多位同道的加入,我们从互联网时代“穿越”历史,寻寻觅觅,拉开了一次时空交错、心灵交集的天台山丹青之旅。
那是一座形似莲花一般的山,佛、道、儒三教在此交汇融合,源远流长,自古是文人墨客追寻的圣地。东晋“书圣”王羲之、“画圣”顾恺之游历过;唐代诗书画“三绝”的郑虔写生过,可是他们遗留的笔墨难寻,暂且翻过这一页。至于后来“用墨独得玄门”的项容,“山水多作寒林”的厉归真、“兼工山水人物”的钟隐、“荣际王朝,名满四海”的赵孟頫,均以浓重笔墨写天台,作品也未见传世。正在迷茫间,一个声音隔空传来:“随我来!”顿见一幅立轴徐徐打开,设色绢本的青绿山水,落款赫然署着:至元四年岁次戊寅春三月为孟瞻广文画,天台放鹤图,吴兴赵雍(见图)。赵雍是元代书画家,赵孟頫次子,家学渊源。只见画中旭日缓缓东升,山峰如剑高耸入云,山岩嶙峋,壁立千仞,一棵古松凌然屹立,气势磅礴,松上立着一只白鹤,垂头俯瞰,依依不舍,半山腰两位高士仰望着它并徐徐挥手,山路上采药人也抬头遥望。《诗经》说:“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我读此画,似乎隐约已经听见鹤鸣声渐行渐远。大概是受北宋大文豪苏轼《放鹤亭记》的影响,这种清净深远幽闲旷达、超脱世俗之外的意境,把自古以来文人的隐逸情结表现得淋漓尽致。
欣然赏评着,迎面走来一位布衣老人,仙风道骨,脱俗飘逸,正是终生不应科举而专事诗文书画、大名鼎鼎的“明四家”之一沈周,在他挥手投足之间,但见长2.68厘米、宽94厘米的巨幅《石梁飞瀑》呈现眼前,偏冷的色调,如同初冬季节站在另一高点极目远眺石梁飞瀑的全景,描绘的是群山岩岩错落,长林郁郁无声,古寺总总掩映,幽涧泠泠有韵的意境。山谷空无一人,却好像回荡着《高山流水》的古琴声。整个画面严谨缜密、雅素空灵,高古深远,和谐统一,绝不亚于其名作《庐山高图》。
随后,出现更为巨幅的《天台真胜图》,画中近景的秋山,重岗复岭,云雾缭绕,古松葱郁,崖岩峭壁,寺院镶嵌,衬托出了山势的高远,远离人间烟火;中段天然的横桥,连接山上往返的道路;自天而挂的瀑布,好像从仙界流入凡尘,真正是“疑如银河落九天”,气势非常。那是几十年以后,对沈周非常景仰,自称“私淑石翁有年”的明代吴门画家谢时臣,在古稀之年所创的代表作。
谢时臣之后,绘写山水引人入胜的当数吴门画家陈祼。我们将注意力转向他的代表作品《石梁飞瀑图轴》时,看到的是高峰直插云霄,峰腰飞瀑直下,云霭弥漫,苍松相映,再点缀楼阁飞檐,曲折围栏于其间,境界壮丽。构图画法严谨,笔墨细劲苍秀,具高远之致。
再阅览明末清初金陵八大家之一龚贤的《石梁飞泉图》,是典型“米家山水”的笔风墨韵,题识:游山回首不知年,确幸身轻竹叶坚;行过石梁风谡谡,神仙阁上看飞泉。画风朴实,墨气深厚,尽显出一种沉寂萧疏、清和静谧的美感。
唉,中国山水画的魅力在于徜徉写意与写实之间,画家们不同时代,不同视角,不同阅历,凝聚成各自心中的山水境界,付诸笔端,绘写出如此多姿多彩的天台山!
让人忘了品茶,轻声呼吸,只顾读画。清初全才型艺术家周颢的《天台山西峰图》,笔墨刚中带柔,隽秀清丽,图中石岭嵯峨,林麓间多卵石,掩映以疏筠蔓草,置之细径危桥茅屋,得野逸清静之趣。与他同时期的李世倬《天台清兴图》,描绘长松、怪石、草亭、茅屋、浅水,古浑沈郁,极有诗境。而清晚期杨晋藩的《天台揽胜图》,则是天台山全景导游图,烟岚、奇峰、松林、古塔、寺庙、瀑布、流水、船只、小桥、游人一览无余;章声《天台佳遇图》、钱慧安《天台仙境》分别画刘晨、阮肇天台桃源遇仙女的民间故事内容,笔意遒劲,风光旖旎,人物姿容炯雅,神态闲适,让人艳羡,遐想连连。
意犹未尽,再展开民国宣纸上的天台山。张大千、黄宾虹、赵云壑、吴徵、王一亭、于非闇、胡佩衡、溥伒、萧愻、郑午昌……哪个不是名声赫赫的书画家?!张大千在《天台观瀑》上题诗:身到天台似故乡,贪看瀑水溅衣裳;三更月上当松顶,倚杖还来度石梁。构图上自由取舍,画法上工写结合,三重四叠,气象幽胜,主体石梁飞瀑置于远景之中,两边以巨石烘托,势状奔腾;高士策杖蝺蝺行于长松下,笔调简洁流畅,松树为阔笔写意,虬曲的树干映衬着远山的重峦叠嶂,寺庙隐现山间。海上画派“三吴一冯”之一的吴徵《石梁清音图》是全景式的青绿山水,取径高古,苍茫秀润,气骨坚凝,清隽雅逸,设色深具烟云飘渺、泉石洗荡之致。黄宾虹《天台胜景》是他创作的天台山系列之一,取高远式构图,近处的青山草木郁郁葱葱,山路顺山谷蜿蜒而上;远山以浓淡结合的水墨写出云雾氤氲;高山与民居,繁与简,虚与实,对比互相衬托更显灵动。画上题诗:川津曲曲系兰桡,曾识仙源路未遥,数片落花春水上,蓬莱清浅不通潮。我刹那读懂了画家是怎样怀着一颗虔诚的心,走向梦想中的仙境的。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