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软的王伯敏先生
■本报记者 蔡树农
出差途中,惊闻章太炎最后一位弟子、百岁翁姚奠中先生仙逝不日,噩耗再度传来:王伯敏先生亦于2013年12月29日晚驾鹤西去。
“遽隔人天,史笔诗心无止境;常聆珠玉,文思墨迹有源头。(宋涛泣挽)”
尽管有心理准备,王伯敏先生的“突然”离开还是让知道他、熟悉他的圈内圈外人倍感哀痛。“伯老走了,国失良史,吾侪如于夜海迷航中,忽灭一灯。(王源)”的确,王伯敏先生是中国美术史论界一盏几十年不灭的长明灯,即使他的肉身遁世了,他的六史罕人、南山画史的美的风范、美的言论、美的歌吟、美的珠峰会继续长明下去,并随着时间的推移越加显示其价值。
王伯敏先生表面“温软”,骨子里却异常坚硬,他的治学方式是三更起、五更寒的苦学钝学,是不坐靠背椅的自觉自守自励。作为学人,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他依然念念不忘怀铅吮墨;同时,他又是一位情感丰富的诗人,是一位忠于爱情、严管子女的家长,是一位讲话容易激动、不会拐弯抹角的实话实说者,是一位始终如一善待他者的仁厚老人,是一位懂得人情世故却不全随波逐流的智慧之士,只要能走进他的世界,不管来人贵贱高低,他总是一样君子有道。在书画界金钱崇拜无以复加的今天,王伯敏先生居然还经常性地对上他家访问看望的亲朋好友赠字送画,每当社会公益活动需要,找到王伯敏先生,他从来不拒绝、不会不高兴。即使私下场合有人请字请画,王伯敏先生哪怕明白个别同志动机不纯他也会装傻给足面子,至于与那些长期的患难之交、真心相知,他更是以宽和雅量温暖对方。都说王伯敏先生是学问艺术方面的通人,观照他的为人处世,何尝不是通人的表现?由此通阅他的等身著述,他的文风文脉,难道不也是一派清言通达?杭州国画院院长金鉴才曾经评论道:“我们有时写一篇文章会感觉耗尽我们肚子里的货色,王伯敏先生不一样,他的笔底会流淌不尽墨水。”为什么会流淌不尽墨水?学问的积淀,学问的力量;有宗无宗之间自有宗,有意无意之间自有意。宋人范成大《眼儿媚》云:“字字温软,着其气息即醉。”移视王先生,温软处即醉人处!
2013年11月份,原杭州江干区文化馆美术干部吴持英去医院探望王先生,行动不便的他坚持吃力地从床上起来见老朋友,站在病榻前用浓重的台州口音微笑并礼貌地:“我走不动了,但还可以站着。”最温软的一句话,现在回想怎么那样难禁眼腺!据王伯敏先生家人讲,他对这个世界很满足。
不满足学问,满足生活的王伯敏先生满足了人们对一位真善美旗手敬仰爱慕的期待。如果我们没有时间没有知识结构去了解读懂王伯敏先生的汪洋文翰,不妨慢慢品味王伯敏先生温软的书画,准许进入大师序列的自由自在的书画。
“南山画史扬长去,西子失声径扪胸。但忆樽前曾劝洒,再无烟墨绘新峰!”世事如流水,仁者如斯乎!
新年的钟声为返道山的王伯敏先生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