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美之路·雕塑中国
85载传承不息的精神谱系
本报记者 黄俊娴 通讯员 金晓依 2013年12月30日,“国美之路·雕塑中国——中国美术学院雕塑系85年”系列活动在中国美院美术馆开幕。此次“国美之路·雕塑中国”由85年历史文献展、“吾行吾塑”中国美术学院雕塑作品展、中国美术学院雕塑系写生作品展和中国现代雕塑教育85年研讨会四大板块组成,共同回溯中国雕塑教育的85年历史。
85年前,林风眠先生、李金发先生创建了中国最早的雕塑专业。回溯中国美院雕塑系85年的历史,也是在检索一份中国雕塑创作和教育的出生与成长档案。作为中国现代雕塑教育历史最为悠久、脉络最为清晰的中国美术学院雕塑系,自建系以来,其教师队伍可以粗略地划分为三代人:以国外留学归来的教授为主的第一代人,是我国最早从事现代雕塑教育和创作的开拓者;新中国成立以后,培养、成长起来的第二代人是承上启下的一代,他们为雕塑系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曾竹韶、蒋海澄(艾青)、卢鸿基、萧传玖、郭乾德、曾新泉、王朝闻等。
“有意思的是,雕塑系不仅出了杰出的雕塑家,还培养出了不少多才多艺的文学人才。”中国美院雕塑系主任龙翔介绍说,“李金发被誉为象征派诗歌的代表人物,这一时期也出现了很多文艺名家和艺术理论家,如诗人艾青,文艺理论家王朝闻,艺术理论家卢鸿基,雕塑史专家郑朝等。”
目前,中国美术学院雕塑系的“接力棒”已经传到了第三代人的手中,曾成钢、龙翔、李秀勤、杨奇瑞、韦天瑜、王强、张克端、翟庆喜、施惠、刘杰勇、薛中等则是其中的代表。
据中国美院雕塑系副主任翟庆喜介绍,目前雕塑系分5个工作室,第一工作室专注具象雕塑;第二、第三、第四工作室分别专注的是公共空间艺术研究、材料视觉研究与应用、形态与观念研究;第五个工作室是纤维与空间艺术研究。前不久在浙江美术馆举办大型杭州纤维三年展的总策展人施慧,就是这个工作室的负责人。
中国美院的雕塑之路,开创了中国雕塑艺术教育,并持续地为中国雕塑的研究和育人提供前沿性的实践探索和学术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