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52版:研讨

李学明中国画作品展研讨会(一)

  山东省美术家协会主席、山东省文联副主席、山东艺术学院院长张志民:

  我代表我们两个学校的全体师生,向学明画展表示祝贺!今天现场有这么多官方的朋友,企业界的朋友,艺术界的朋友们,可以看出学明先生的人好,画好。学明先生这几年进入了一个有意思的境界,渐入佳境,他的画体现了一种正如他自己所说的悠悠吾心,这是一种非常淡定、非常自信、非常美好的境界。我觉得学明最近几年的画越画越有诗意,越画越有人们追求的像陶渊明先生追求的那种桃花源那样的美好境界。这是作为当今中国画在一个比较浮躁的大气候下,画家能静下来进入一种非常温馨的状态是值得大家赞扬的。他的笔墨非常轻松,不像我一样,看起来非常痛苦,他的画看起来那么优美和轻松,这又给人带来一种如沐春风的感觉。他继承了传统文人的神品和妙品、逸品的笔墨要求,体现了传统中的写意精神,而且他的人物让人感觉到虽然是以古人为主,但是从画面中能体会到一种时代的气息。联想到我们年龄偏大的同志们,如果我们退休后,进入他的画面,和他的画面塑造的高人一起喝茶、一起喝酒,可能会更有意思。最后我要说,作为院校的画家们更要有责任心,因为他面对着学生,他在上课的时候,他是让学生进入传统、进入古代、进入中国的深厚的文化中去,又带领学生深入生活、画现实社会。这两种特点的要求对一个在高校的画家我认为他正是所需要的,一会入古、一会入今,他作为画家的责任心很强,他不盲目地去追求现代的或者让学生不太理解的东西,所以从学明先生的画中也能看出来他是一个好的画家,也是一个好的艺术教育家。

  山东省美术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山东省文联副主席、山东画院院长孔维克:

  在将近30年以前,学明从聊城莘县调到了山东省会济南,从事美术编辑,我当时在育英中学当老师,后来我调到《黄河时报》当编辑,我们都是美术编辑,是同行了。后来他从版画转到中国画创作,我一直从事国画创作,我们都是从画小品画到大创作一路走来,从工作关系、个人感情到艺术创作上的联系一直不断,所以说对他的艺术我非常熟悉,也非常钦佩他对艺术的这种探索精神和他的文化修养。他最近这一批画我陆陆续续在展览上和画册上都见到了,他作品的艺术面貌一直在渐变,而且是越变越有味、越变越有趣。本次展览是他这30年来艺术修养结晶的一次集中展示,展示了他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的认识、尤其是对中国画传统笔墨结合上的一个全新的认识,也展示了他对中国画的最新的理解、也展示了他风雨历程人生的苦旅和在艺术创作上的这种完美结合及生动的体现。应该说他的作品把传统文化体现得非常深刻,首先他这批作品是按照传统的用线、用笔、用墨,传统的造型观念乃至传统的题材的延伸,这都是他对绘画艺术的独特理解,他画的虽是传统的绘画题材,但是有很强的当代性。同样是传统这座大山,但每个人有每个人的不同理解,所谓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所以我们看到学明的画面以后都感觉非常的亲切,同时又非常的感动;所谓亲切是对传统的认识和我们的人生体验,我们对传统的认识是有共鸣和对接的,他表现的传统人物、传统的笔墨、传统的生活又展示了我们当代人这种对家园的回归的认识、对于传统的理解、还有我们当代的生活及传统的嫁接。有一位著名的评论家叫薛永年,是我非常喜欢也非常崇拜的评论家,他给学明写了篇文章,题目就叫“忧似伯年又不同”。其实就是说任伯年是清代的一位人物画大家,他从任伯年那里吸纳了很多东西但又不是任伯年;他从齐白石的简笔人物画吸纳了很多东西但又不是齐白石;他又和我们今天很多所谓当代性、西方构成、色彩、文化对接在一起,融入了他对传统理解的艺术符号,同时他表达的意境也是我们日常所见的、所向往的意境,比如说散淡的、一种回归自然的、像陶渊明田园诗一般的对于中国人的生活方式的诠释和解读。今天在开幕式讲话当中张志民先生他有一段内心独白,我非常赞同,就是说在烦躁的当今社会,节奏紧张的气氛生活当中,看学明的画有一种淡淡的恬静、心情的回归、慰藉心灵的感觉,非常难得。学明的画不论在山东还是全国都有他独特的意义,今天来的其中一位画家叫王孟奇,我也很欣赏他的画,王孟奇说去年和学明在展览上见面时他主动打招呼,王孟奇是一位大家,在20世纪80年代是非常有影响力的一位画家,这说明学明的艺术穿透力得到了全国知名画家的关注或是互为知音,学明他有山东人的那种讲究法度的感觉,虽然是寥寥几笔都是那么轻松有味道,乃至他在讲话时也是那样,讲话拿稿严谨又有一种率真,非常非常不简单,所以说学明的这个展览在大成美术馆展出,我认为对山东美术界中国画的创作注入了新鲜的空气,对大家的创作有很深的启迪,对学明他本身的艺术探索道路上来讲,也是个小小驿站或者是一个对于自己成长道路上的一个审视,对他将来艺术的发展也会有很大的提升。

  山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济南市文联副主席、济南市美术家协会主席韦辛夷:

  首先,一个画家成功需要三个要素,一是天才、二是勤奋、三是机遇,我认为学明先生这三点都是受益者,也是亲力亲为者。学明的天才和勤奋是毋庸置疑的,当然机遇也是毋庸置疑的,因为我们赶上了一个好的盛世。学明画的品格:要用几个词形容一下,那就像春天里的雨、夏天里的风、秋天里的山、冬天里的雪;用歌曲来形容就像沂蒙小调一样清新;用乐曲来形容就像牧童在牛背上吹着短笛;用戏曲来形容我个人认为像文戏、像我们的家乡戏一样;要用花来形容就像辛弃疾笔下的荠菜花。所以说他是田园风格,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从传统的大树中生发出的绿芽,但是他的画里面也贯穿着浓浓的现代精神,我们在他的画面前可以会心一笑,但笑完之后会让人深深思索,尤其是现在的大环境,在雾霾天气看他的画会有什么感受,在信息爆炸的社会看他的画心态又会有什么变化?我认为他的意义就在这个地方。当然他的笔墨是很纯正的、传统的,他的心思是很怀旧的,但恰恰笔墨的传统和心思的怀旧映衬了现代人往昔的向往,我认为这是他的画最有价值的地方。

  山东电视台原台长,著名画家曾昭明:

  我对学明画的感受是:第一,画的老人、小孩,正好是人生的两端,在这两端最能体现人的本性,也最能见证人的善良和天性,这两端的符号把人这一生最美好的东西呈现给世人,是非常美好的。在之前学明也画过美女,也画过老头和童子,经过多年的磨合、尝试最终落笔结合在老头和小孩身上,这也是最佳的选择。第二,学明的画描绘了一种似曾相识但又不是和我们同步的现象,像隔纱看雾朦朦胧胧,但是又有现实生活的影子,悠悠吾心,悠哉悠哉的状态,他创作出来的作品没有沉重的国恨家仇,更没有生命的离别,直接给人一种美好的感受。但是在今天的社会尤其可贵,尤其是在现在物质高度发达的社会,面对道德发展,我们都已成为机器人、经济动物,已无暇有心欣赏生活的美好。而学明不一样,他的画的确是生活的写照,风格清新悠哉。第三,学明的画给我的感觉很专业,他不同于一般画家,他的传统走得很轻松、很纯粹、很地道,结合实际,学明把最精华的传统精髓学到了手,文字和画都很大气、和谐,不失传统大道。

  旅美著名画家张宏宾:

  看完学明的画展,我在思考中国的人物画究竟该怎么画,客观地说我觉得从传统来讲和西方画比起来是个薄弱环节。近十几年来我才悟出一个道理,就是中国画必须沿着中国人的固有的审美观向前进,这点学明早就悟到了。学明的画有趣,写意传神,其实这是中国人物画很重要的一点,也是区别于西画的一个很重要的点。可以说学明开了这条路,而且这条路几十年来大家走的都很少,大家多是用素描代替了写意,从这点来讲我觉得学明走得非常好,而且特别难得是学明的画都是发自内心的。他的人物概括但不空洞,变形但不荒诞,这个分寸把握得非常好。从内心里我为学明高兴,对学明画展的成功举办表示祝贺!

  山东泰山国画院院长、山东省文史馆馆员张宝珠:

  好多人都说山东的艺术家群峰连绵不断,没有高峰,原因是他们没有真正的发现人才,学明就是个高峰。他的治学精神好、路子正。学明是我学习的榜样,近些年我一直在观察他,向他学习,他的路子特别正,他的作品里面能有心灵的沟通、精神的沟通,真正体现了真善美,给人灌输一种美好的思想,这才是真正的艺术家。

  山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山东艺术学院教授、美术学院副院长梁文博:

  我和学明是老朋友了,也给学明写过文章。我从三个方面谈学明的画。第一是气:正大气象,学明的画充满了正气,不像当代画坛上的一些匪气、俗气、霉气,他的画有气,清雅之气。第二是趣:墨趣、意趣、情趣,就连他的小画都画得很有味道,这就是墨趣;其次是意趣,这是画家的才情和阅历决定的,比如他画老人、小孩,画一条蛇,都充满了意趣;还有就是情趣,是文人情怀,他画的松树、老人、背景等都充满了文人情怀。第三是品:品质高、笔墨纯;格调高、眼界高、品位高。学明的画在气、趣、品上全具备了。作画犹如生活,也讲中庸之道,这是一个画家作画应该把握的方向,把握的度一定要合适,犹如炒菜,火候要把握到位。学明的画就把握得非常到位。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教授卢洪刚:

  我和学明是同事也是朋友,学明的画是有机蔬菜,一点害处都没有。他的画是反刍和梦想,他的画面呈现的全是小时候经历过的事情,他在思考反刍,他画面描绘的境界,是我们大多数人向往的。但是学明真正走进去了,这种境界是每个有情怀的人追求的桃花源,学明已经进入了他的桃花源,但我们没进去。学明的画纯朴、自然,是用心在作画,画的老人、智者、雅士的胡须都是真实的,不是粘上去的,轻轻一抹便如此自然真实。其实我们大家都在做这个研究,如何画得真实,但往往不能如愿,另外学明的画有庙堂之气,有正气,他的绘画在当今绘画史上是扎实的,不是挤进去的,是水落石出的,非常自然。他在浙江双年展“长卷视界”上连获好评,我对学明的成就表示敬佩,向他致敬。

  山东美术出版社高级编审、著名画家王经春:

  今天看了画展,感触颇深。学明做人、做事非常平静。他的画出奇制胜、耐人寻味。他的画是有思想的,是对社会的一种认识。大家在一起齐步走的时候,可能80%的人看不出什么差距,但人的思想和认识问题的角度、深度的不同,自然就拉开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有的东西可以学,有的学不来,学明是避开了好多艺术家无法学到的部分,他是一个真正的画家,他对事物的观察入木三分。学明的画取材源源不断,原因是他从小对生活的感受,当你看画的时候你也犹如身临其境,这是学明对生活的领悟达到了一定境界,把生活巧妙地融入到画中,他对中国画的灵魂领悟得非常到位,能达到出奇制胜的效果,值得我们好好研究和思考。祝贺学明的画展取得圆满成功!

  山东师范大学美术系教授、硕士生导师宋丰光:

  听到了大家对李先生的评价非常到位,非常好,也可以看出李先生和同事、朋友之间的关系是多么融洽、多么默契、多么和谐。今天我看了李先生的画展不同于以往的某些画展,以前的画展匆匆而过,整体感觉乱,而在李先生的画前细心地揣摩一下、思考一下人生旅程、人生道路,体验一下生活,进而体验一下艺术。李老师的画让我体会到他是一不小心误入桃花源的,实际上李先生刚开始也在桃花源外徘徊了一番,后来真正进入桃花源,在里面耕耘、播种、收获,也印证了桃花源确实是真的既能耕,也能种也能收的理想家园。从这次的画展中充分体现了这一点。李先生的画最大的特点就是童心、天趣,这种艺术境界、这种童真和天趣,用儿童的视角观察问题、看待问题、表现问题,可能就是一种最大的修养和修炼,这是艺术家、画家、观众的同感,能产生共鸣。他的画是21世纪人物画的一个趋势,人物画虽然在20世纪来得到了长足发展,但是单纯注重造型、构图、注重西方人物画的表现方式,对意境的缺失、对笔墨的缺失也是不容置疑的。李学明先生的画就鲜明地表明了立场,中国画必须要有中国画的审美观、中国画的意境,有中国的情趣和意趣,并且情趣和意趣的表现都离不开笔墨的润色。李先生的画之所以能把这些方面都体现得淋漓尽致,这和李先生的修养是分不开的,希望中国的画家能把中国画发扬光大。


美术报 研讨 00052 李学明中国画作品展研讨会(一) 2014-01-11 3329055 2 2014年01月11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