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传统,
越国际?
■潘剑锋(视觉设计艺术家)
设计艺术圈的朋友经常会谈我们的设计传统是什么,虽然设计这个概念是个舶来品,我们也正在努力消化。但很高兴在不同场合,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在用自己的方式进行解读,这比那种纯粹的介绍国外设计资讯来得有意义许多。
比如建筑设计师会用“营造”来解释设计,光看两个字的象形结构,便可直观地想象到空间和比例。喜欢简约质朴风格的产品设计师会经常提及“长物志”,其中自然有许多明代文人对书房摆设和器物的描述及审美表达……
设计圈还有另外一群人把“越传统,越国际”挂在嘴边,我一直不懂这里面的逻辑关系。我猜测其大概意思是越有本民族特色的设计越容易得到国际认可。说此话的人大约开始都是对“国际”十分敬仰的人,一直希望得到“国际”的认可,然后就可以在国内“趾高气扬”了。但实际上,对他们而言,“国际”实在不容易理解,虽说每天可以接触到无数的“国际”设计,一旦真接触起来,心底还是摸不透那洋人葫芦里到底卖的是什么药,倒也不是语言的障碍,更主要的是对设计和当代生活的缺乏理解。 实际上说这句话的人首先都不是特别了解“国际”的人,于是“传统”便成了掩盖其不了解事实的外套。这就像和洋妞谈恋爱,心里着实没谱……通常的情况是越约会,越没自信,最后还是知难而退,或许还是保持自己的某种“传统”为好,或者干脆宣称“越传统”一点,至少还能保持点中国男子汉的可怜面子。
另一方面,我觉得他们也未必了解“传统”。设计是个新名词,我们比较擅长的是工艺美术,再老一点便是工匠和技工。在历史上, 虽说有百工之说,从来都是被正统文人嗤之以鼻的“雕虫小技”。 如何用设计的概念来重新梳理中国手工艺史将成为一项未来十分重要的工作。我以为只有真正了解了现代世界设计和当代生活的人,才有可能承担这个工作。我们对“越传统”的当代理解还需假以时日。
反而言之,“越传统,越国际”是否也意味着“越国际,越传统”?,也许这是一个比较荒谬的假设,但谈谈大概无妨,我觉得那得看我们是如何界定我们未来的“传统”了。“未来的传统”本身就是一个值得讨论的话题, 我们无法改变过去,我们也不能预知未来,但至少我们可以把握现在,我们不了解“国际”没关系,因为我们也正在成为“国际”的一部分。我想再讨论是否“越传统,越国际”实在意义不大,更重要的是每天以开放的心态接受挑战,尽可能真诚地完成每天的日常工作,因为今天我们所有的努力都将成为明天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