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水墨画教学中的问题
问题1:儿童水墨画教学中,如果美术教师采用“造形为先”的观念作为儿童进入水墨造形的切入点,或者为了强化儿童在水墨表现中的造“形”而回避笔墨语言的把握,势必从造形开始就忽略了儿童对笔墨语言的认识、理解与把握水平,那么,长期下去,就会使儿童形成较僵化的线描、或毛笔点画模式,画面出现笔墨形态单调的现象,最终积习难改,中国画工具特性也会因此失去价值功能。
问题2:教学实践中可以发现,儿童线描造形能力与水墨造形能力之间有一定必然的关系。因为,造形能力强的儿童,在运用水墨工具材料的时候,自信心会略强。虽然在开始学习阶段不一定马上适应毛笔、水墨造形(积墨结形),但心态的调节,可以解除工具、材料上差别造成的制约。另外,线描造形与水墨造形两者之间所造之形是带有各自观念下的形状,水墨造型观念是指儿童对中国画造形的特征、笔墨的内涵以及对中国传统视觉审美习惯的正确理解水平(转化的水平)。
解决方法1:教师需要特别关照儿童作画过程中的感觉,这里的感觉显然是儿童视觉本原层面上的。由于人的一切精神活动首先要通过视觉(眼睛)传递,就儿童的造形活动来说,怎么“看”决定了儿童怎么“画”,这就好比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会得到不同的结论一样。例如,儿童写生画中出现稚拙的人物形象,是他们视觉观念中的形象,如果说视觉(眼睛)是沟通造化与心源的桥梁,那么视觉观念就是促使造化与心源相化合的动力。
解决方法2:以线造“形态”为主要表现手段的中国水墨画,在具体的艺术处理上有一个特点,就是追求在平面中组织点线面的韵律节奏。传统中国画造形中的平面意识,是建立在人固有的视觉生理基础上的。“因为我们的视觉的本质是二维的,因此仅仅通过直觉,我们就能感受到想象的自然景物中所有平面因素”。面对物象,美术教师首先要引导儿童们把物象的整体形象感受为一个平面的整体图形。这样的思维练习需要在日常教学里反复渗透,平面图形的造形意识是对物象整体的、全方面的一种理解。传统中国画是用线造物象之“形”,儿童的造形本质也是以线条塑造平面图形。因此,线条在画纸上所框定的外在轮廓(线形游走状态),使所表现的物象形象本身具有平面特征。
解决方法3:由儿童期的线描表现作品可以看出,儿童的线描作品是通过线的穿插关系表现出物体的结构,给人以想象的立体空间,中国画的造型也是如此,这与西画焦点透视法所显示出的直觉的立体空间有着本质上的不同。儿童绘画平面的造形因素说明了小孩子们对看到的(知道的)物象外形的整体把握尤显重要。郭熙关于山水画的观照方式“远取其势,近取其质”,这一论点可以用来概括儿童绘画造形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