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美术好声音
■本报记者 叶芳芳 夏超
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和全国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在北京隆重开幕。带着13亿人民的殷殷重托,来自各地各界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陆续抵京,共商国是。据统计,今年全国“两会”上来自美术界的代表委员共有40余人,他们中既有职业艺术家,也有美术教育工作者、民间工艺美术家、艺术鉴定者、美术馆馆长等。
关键词1:美术教育
教育是民生之基。今年两会,不少代表、委员关注到美术教育问题。在全国政协委员、花鸟画家何水法的5个提案中,记者发现,有3个直接与青少年美术教育相关:蕴含中华传统文化的中国书画教育要从小抓起、调整美术升学考试中外语分值比重、美术类高考专业考试不再临摹照片。
在国外,何水法时常看到学校老师带领少儿到美术馆、博物馆参观画展,了解本国艺术和世界艺术历史。而在中国,少儿从小学开始就有沉重的课业负担,升入初中后不少学校更是将学生从早上6点半起床到晚上10点半睡觉之间的全程,按照“精确到分”的标准制订操作与监督流程,几乎完全剥夺了少年儿童自我培养兴趣、综合发展的机会。他希望未来教育改革能够更多地向音乐美术等艺术教育领域倾斜,不要让乏味的书本知识扼杀了孩子们的天性。何水法说:“在意大利,即使是刚入学的儿童,谁都知道达·芬奇与米开朗基罗等意大利历史上的艺术巨匠。而在中国,知道达·芬奇同时代的中国画家如沈周、徐渭等的普通青少年少之又少。”
全国政协委员、沧州市国学院创办者何香久也表示,长久以来,应试教育忽略了对受教育的主体——“人”的关注,只关注知识,忽略了对孩子们心灵的塑造,造成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全国政协委员、雕塑家李象群今年带来的提案是改变美术教育的“倒金字塔”结构,改变从大学开始的“精英美术”,而将美术教育更广泛地普及到中小学和幼儿园。李象群建言,素质教育改革应当加大对美术、艺术、音乐等“美学教育”的投入力度,让“美育”在基础教育中普遍化。
在现在的教育结构中,从托儿所到中小学,教育的主线是知识教育,所谓的主科和副科分得非常清楚,数理化是主科,艺术是副科。但其实艺术教育不同于知识教育,也非常重要,它是素质教育,是能力教育。从这个意义上说,透过现今的“艺考热”现象,我们更要关注教育规律和教育结构。全国政协委员、山东省文联主席潘鲁生表示,“其实大师和艺术家不是大学培养的,应该是社会培养、社会造就的。在‘艺考’之后的人才培养,应该从艺术学科专业的内在规律出发,结合人才的需求和面向,健全分类体系。其中既有精英教育,也有大众教育,有纯粹艺术人才的培养,也要相关的职业教育。艺术从文化层面上来讲,应该是精英教育。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发展职业教育。艺术教育改革和发展是双向的,教育上要进一步摸索规律,更有特色和针对性。选择艺考的广大考生也要转变观念,全面看待艺术的发展领域,根据自己的能力、爱好、喜欢,选择适合的学校,有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2:城市雕塑
城市雕塑作为公共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在中国发展势头异常迅猛。2009年,据中国雕塑院的普查统计表明,在全国661个城市,已立起的6万多件雕塑中,有81%是近30年来所创作。但公共艺术的体制建设与制度规范不完善,使得近几年网络及媒体上频频曝光“雷人”雕塑事件。例如,曾被热议的河南偃师龙华欢乐园的“大背头弥勒佛”、郑州尚未完工就被拆除的“宋庆龄”雕塑、乌鲁木齐的“飞天女神”、四川安岳的“柠檬仙女”等等,诸如此类以迎合“个人兴趣”的粗制滥造雕塑不在少数。
(下转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