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21版:深读

主人不在花长在

■本报记者 蔡树农

  杨花飞扬,牡丹盛开。4月26日,气派的太原美术馆开启了“李元茂书法篆刻展”,张晗、林鹏这样八九十岁的山西书法篆刻界的巨头以及李才旺、赵望进、田树苌、张明智、姚国瑾、韩少辉、李德仁、降大任、赵承楷、鞠稚儒、范伟、沈晓英等众多省内外名流,李元茂生前亲朋学生、社会专业观众数百人蜂拥前往参观。

  李元茂曾任海南省博物馆副馆长,长期从事文博工作,系中央电视台《鉴宝》栏目专家组成员。作为山西籍的西泠印社社员,虽然他是在海南任上加入的,但由于他在山西书法篆刻界有太大影响力,人们还是乐意把他放在山西看待。而事实上,不仅在山西,像李元茂一类的集书画篆刻、鉴定复制、装裱印拓于一身,又兼具很强社交能力和一定学术研究能力的西泠印社社员也是不多见的。而且,我在参加紧接着召开的李元茂书法篆刻学术座谈会上还发现,大家对李元茂的人品更是高度欣赏,比如他力荐张晗、林鹏两位老先生加入西泠印社,对学生学习书法篆刻既严又爱,关心备至。个别发言者忍不住热泪盈眶,如此场景,当今书法篆刻界难得一睹了。

  “成之在博,失之在杂”,有人评价李元茂篆刻第一,也有人评价他鉴定第一,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李元茂的综合实力让哪怕是想轻视他的“对手”仍感到钦佩,他是勤奋的“铁人五项”级的选手,他的聪明从幼到老未尝改变,可惜命运对他过于苛刻,从发现癌症到去世只有一个多月时间,何况年纪才70岁。假如再给他一二十年时间,他晚期倾情创作的草篆成就或许能进入更高境界。“主人不在 花长在”,西泠印社副社长朱关田专门写赠李元茂书法篆刻艺术展的这句话,是 “想到有人去楼空,名花落寂,遂生此意,愿其艺术之树常青!”

  “成之在博人称许,风雅奉行种慧根。谁觅太原真手段?都推李氏是前门。”李元茂的综合修养和实力正是当前年轻一代的书法篆刻从事者普遍缺乏的,所以,李元茂以及李元茂的书画篆刻艺术值得我们认真一读。“李元茂老师对我这个晚辈真好,真心欣赏我,我不会忘记他。”现在很牛的深圳电视台艺术栏目主持人、西泠印社社员鞠稚儒动情地表示。

  链接

  元茂兄是我交游最早且笃的外地书友,始于上世纪70年代“文革”晚期。当时由于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拟来杭参观西泠印社,我美院毕业刚报到不久,即受命在孤山布置篆刻史展览,此事虽因计划改变而急促收场,却启开了西泠印社(当时叫杭州书画社)书法篆刻的展览和对外交流的门户,元茂兄正是在当年晋浙文化交流中认识的。记得他是山西代表团的副团长(省委宣传部的朱焰同志是团长),负责具体事务,可能还兼有秘书长的职责,年少英俊,风华正茂,书法、篆刻一舟双楫,锐气逼人,且好留心文字,或写或刻,时有指谬,质直老到,影响至深。从此后晋浙往返,每有酬应;社中晤对,多见议论,淡水之交至今匆匆已经30余年, 皆垂垂老矣,不堪回忆!近得一信,有谓《山西日报》近期拟为其作一专题,远邀我做些点评。元茂兄与我同庚,而专攻各异,学的是书画鉴定,专精于金石、 目录诸学。加上书法篆刻从来讲究《说文》,所用文字,全依据《说文》固然不对,但终不能写错写讹,以《说文》作为童子功训练的, 出自旧学,总是胜人一筹。元茂兄自幼临习《说文》,又从古文字学家张颔先生研究文字考据学,学问根底非同侪如我者岂可攀比,只好就事论事,仅以形质而言之。元茂兄书法,五体并行,走的是传统一路,其篆书之方劲、隶书之丰茂、行书之流畅, 皆能入古出新,以意写之,得魚忘筌,为我所用。至于篆刻,尤胜于书法, “心篆”之诩,盖非虚言!其秦汉一炉,今古相融,历险破险,既朴且雄,如荒荒油云,寥寥长风。又如海风碧云,夜清明月, 已成自家格局,如今人书俱老,更上层楼,纯青之趋,虽情性所至,终系之于学问!同行之期,自当有所回应。 朱关田(西泠印社副社长)


美术报 深读 00021 主人不在花长在 2014-05-03 3454100 2 2014年05月03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