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21版:深读

独立苍茫自咏诗

■斯舜威

  “此身饮罢无归处,独立苍茫自咏诗。”这是杜少陵《乐游园歌》戛然而止的尾句,读罢给人一种触电般的震撼。乐游原宴饮,“古园森爽”、“鞍马欢赏”、“青春波浪”、“曲江翠幕”、“舞袖低佪”、“歌声情切”,好一个宏大而欢乐的场面,然而,诗人身临其境,却“未醉先已悲”,被一种“饮罢无归处”的大孤独所笼罩,面对茫茫天地,何以排遣?唯有咏诗。

  诗人总是孤独的。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李白“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陶渊明“栖栖失群鸟,日暮犹独飞”,马致远“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柳宗元“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苏轼“一蓑烟雨任平生”,白居易“同是天涯沦落客,相逢何必曾相识”,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王安石“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无一不是孤独的啸吟,浏览古往今来诗人的作品,随处都可找到“孤独”影子。大诗人必有大襟怀,必有大孤独,必有大伤感,化而为诗,必有大悲怆、大凄凉、大壮美。即使小诗人的无病呻吟,也往往发自于孤独的内心。

  孤独是一种美。孤独与其说是诗人的人生遭逢,不如说是诗人感知世界的一种方式更确切,不会感受孤独,就无法成为诗人。从某种意义上说,孤独与生活经历、所处环境并无多大关系,真正的诗人,哪怕春风得意,哪怕生活丰裕,哪怕前呼后拥,哪怕整天处于欢场,也会感受到内心深处别人不易察觉的孤独。反之,如果一个人没有对孤独的审美能力,即使将他流放到孤岛上,幽闭于斗室中,也不一定会有审美意义上的孤独感产生。

  孤独是一种享受。人是群居动物,喜欢离群索居的毕竟是少数。孤独不是浮光掠影的表象,而是涌动在内心深处的泉流。是否孤独,寸心自知。能够让人察觉的孤独不是真孤独,能够说出来的孤独不是大孤独,真正的孤独,也许连自己也说不清楚,只知道有一种情绪,让自己寝食难安,铭心刻骨于自己的生命里。你可以细细品味,可以让其渗透于诗歌的字里行间,可以成为你品格的组成部分,这就是享受。这种享受,是诗人的专利。

  孤独来自何处?时代不同,经历不同,但有一点是大同小异的,这就是诗人大都“世人皆醉我独醒,世人皆浊我独清”,太清醒,不随波浊流,出污泥而不染,便难容于世,难用于时。不平则鸣,且往往选择以诗鸣,固有“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之说。孤独感越强,不平感也越强,“鸣”得也就更惊人。所谓“炼句”,炼的就是孤独。孤独来自于心灵的最隐蔽处。

  当今社会是经济大发展的时代,却又是文化萧条式微的时代。官本位泛滥,拜金主义盛行,逐利轻义,人心不古,加上庸俗文化、快餐文化盛行,浮躁、浮华、浮夸之风愈演愈烈,这些都已经成为一时很难疗救的痼疾。大势所趋,个人很难有所作为,只能独善其身,努力保持心灵的纯净与安宁。格律诗对我而已,就是湖山,就是林泉,就是幽谷,可以暂且容身,暂且安心,得大自在,得逍遥游。

  2013年,总共写诗472首,可谓无日不吟,无日不诗。早晨散步时吟诗,晚上在健身房吟诗,开车时吟诗,睡觉时也吟诗,诗就是生活,生活就是诗。人们提倡诗意的栖居、诗意的生活,这确是我的生活状态。滚滚红尘,独立苍茫,吟诗挥毫,自得其乐。每有所得,便写成诗笺分寄,或上传微信共享,得到吟友唱和,便喜不自胜,悠然而成“吾道不孤”的快意。

  之所以欣赏老杜的“独立苍茫”,是向往这样一种境界,追求这样一种高度。虽不能至,而心向往之也!


美术报 深读 00021 独立苍茫自咏诗 2014-05-17 3463415 2 2014年05月17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