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38版:画家

文章导航

真情山水韶秀三湘

■邓平祥

  作为湘籍画家中的一位很有成就的山水画家,王金星先生在数十年的艺术探索中已经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特征。他的山水画在时代特征上首先是现代的;在风格特征上则具有质朴、健朗、明快而又兼及苍润、沉雄、浑厚的美学品格。而在形式风格的后面人们可以非常清晰地看到一颗真情的心和一种对母土深厚的爱恋。

  中国山水画艺术历来有“南宗”“北宗”之说,所谓“北之苍凉、南之秀婉”是历代评论家对南北二宗山水画艺术整体面貌的美学评价,这无疑是经典之说,似乎没有岐见。它的真理性在于道出了艺术家和他的表达客体的“内在关系”的范畴性意义,同时,这个评价还包含了艺术性是艺术真的本质的道理。王金星先生的山水画在基本形态上应该是属于南宗传承的,基于这一点,在他的作品中,就能非常清楚地感觉南派山水在审美中的核心品质——秀,而且在他的作品之中,在“秀”字之上还应冠之以“韶”,即韶秀也。韶秀之谓,从辞义上讲,除了清秀,还有青春、美丽之义。韶秀这个美学评价很切合王金星先生的山水画,他的山水画总是质朴、健朗、明快的,有一股健旺的青春生命之感,而绝没有老暮之气。

  但是他的山水画又是吸收了北宗山水的一些表达法则的,因此在他的山水画中时而能看出苍润、沉雄、浑厚、宏伟、磅礴之气的表达。画家显然是心仪现代山水大家李可染先生的,这从他的作品中“墨”的用法和分量可以看出端倪。并且,还需特别指出的是,是中国画论中的“南北宗”之泾渭,就南宗而论,主要是就吴越、苏杭的山水艺术文本而论的。在古代湘楚之地似乎少有山水文本进入画评家的视线(从美术史看湘楚之域的古代经典大多为人物画)。由于地域的原因湘籍的山水画对经典的“南宗”山水还是有“隔”的。

  王金星先生是—个非常本色的湘人。他真情地爱恋孕育自己的母土——三湘大地,并且他理解她,懂得她。他通过自己的山水艺术将自己的这份真情和爱恋,深情而又内在地表现出来了——应该说,这一点在湘籍山水画中是非常突出的。

  当代中国山水画家对自然的观照方法从整体上说是有别于传统山水画家的。虽然古人讲“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但古人对自然的观照方式还是精神化了的。从哲学认识论的角度说,人对自然的感觉方式分为官能感觉和精神感觉两大类,古人对自然的感觉是以精神感觉为主的,官能感觉需要经过精神的过滤;而现代山水画则是以官能感觉为主的,精神感觉是第二位的。现代山水画家的这种感觉方式是通过“写生”的训练而得到强化的,虽然现在有论者认为这是西方艺术教育式的,笔者对此颇不以为然。不错,它是西方的,但它同时是人类的。中国古人的观照方式的问题在于感觉在认识中的弱化和失落,而就艺术本质(艺术是在感性中表现真理的)而言,一个被弱化和失落了感觉之根的艺术形式是一定要陷于根本的危机的。

  从文化的角度说:“礼失而求诸野”,野是什么?是自然,中国传统艺术至晚清已经到了感性精神十分贫弱的地步了,一个没有感性生命活力的艺术形式是一定要进行根本性的变革的,而变革的方式就是强调感性,强调感觉的直接性、真理性。这样通过“写生”方式观照自然,理应是中国现代山水画重新获得生机的不二法门。对此,似乎无需理论上多说,综观现代中国画坛,绝大多数变革成功者,都是这样走过来的。即便是被论者称为“中国传统绘画最后一位大师”的齐白石,也并非主要由于他的笔墨超绝,而是感性资源运用精妙之功。

  王金星先生是从学院科班出身的中国画家,他在观照方式上是“写生”训练出来的,这种训练方式决定了他和生活的关系,决定了他对自然的态度,尤其是当这个生活和自然又是孕育他的母土时,他的山水画在真实的品格和感性的品格上就完全整合了。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王金星先生又是一位现代性的山水画家,对此他是很自信的,他知道自己的优势所在,他不舍本而求末,他坚持从感性资源,从第一性的观照中,从写生中构建自己的山水画艺术,真情于母土的山山水水。古人云,真诚所至,金石为开。我想以王金星先生母土的真情,他在山水画艺术中还会有更大成果的。

  近些年来,王金星在山水画探索中硕果累累,创作出了《新林晨曲》、《翠林幽境》、《山谷春晓》、《夏醉图》、《万山红遍》、《水绕四门》、 《潇湘胜景不二门》、《潇湘八景》等一系列引人关注的优秀作品,他的作品多次入选国家重要展览,一些作品为中国美术馆、国务院等权威机构收藏,还有一些作品则先后去美国、日本、新家坡、加拿大、丹麦等国家展出。随着他的作品的广泛流播,王金星这个真情山水、韶秀三湘的湘籍山水画家将会受到越来越多的人喜爱和关注。


美术报 画家 00038 真情山水韶秀三湘 2014-05-17 3463344 2 2014年05月17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