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08版:视点

一句话 一辈子 一生情

■中国艺术研究院2011级博士 胡明强

  我遇到一个好老师,他就是姜宝林先生。

  第一次和姜先生见面是在2009年的初秋,天还很热,杭州画院的朋友说姜院长回杭州了要给画院的年轻画师看画,朋友问我要不要一起去,还说姜先生看画眼界很宽,传统的现代的都能接受,都能指点得非常好。我那时刚好画了一批新作品,就欣然同意,怀着试试看姜先生怎么评价这些画的心态去先生家拜访。说实话,在这之前对先生的了解基本为零,就只有在书店看到过先生的大写意花鸟画册。第一眼看到姜先生,印象最深的是他慈祥善良的目光,给人感觉气场很柔和。开始看画,没想到先生对画面的现代意识这么重视和提倡,还有就是先生对新鲜事物的敏感和接受能力,这让我很吃惊。姜先生看了我的画说的第一句话我一直记得,他说:“你将来能画出来。”我对这句话的理解,就是能形成自己的追求和面貌,这是个不小的鼓励。姜先生继续讲画,讲构图,讲意境,后来又讲到笔墨,可能是当时在中国美院读书时听这个词太多了,所以一听到“笔墨”二字就心里起逆反。我是那种“质胜文则野”的人,一逆反就自然表现出来,所幸姜先生很包容,又所幸后来跟着先生学习,才对笔墨有了更实在的理解。笔墨它首先就是一种材料、一种用笔规范,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加强笔墨材料的表现力。不能把笔墨玄虚化、神秘化。但作为中国画,它的材料特点决定了它的表现力最终得体现在笔墨上。两年后的2011年,姜先生在中国艺术研究院招博士,我报考并如愿被录取。读博期间,我远离热闹繁杂的市中心,在北京郊区的农村租了一个小院做画室安心画画,先生很支持,并且给予我经济上的资助。我喜欢梦幻怪诞意味的画,先生也支持,并不断地给我补笔墨基本功和对外形的理解、艺术规律等问题。院里要求读博期间须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也是先生帮我向《美术》杂志推荐。另外,我人生的几件重要的大事都是先生在操心和安排……还有,每次去先生家,回来时师母都会给我带很多菜,有时让姜元、姜满(先生师母的儿女)开车老远到郊区送好吃的……很多让人感动的事。总之,点点滴滴汇成一句话:我碰见一个好老师,还有一个好师母。

  说姜先生是个好老师,不仅在于他像父亲一样关怀自己的学生,还在于他的善于教学。读博3年,我受益匪浅,专业得以极大提高,提高的同时,我觉得这3年最大的学习感受就是开心、轻松。这主要原因在于姜先生在教学上是顺着学生教,因势利导,让学生做自己适合做的、擅长做的绘事。先生的教学,我想分教学特点和教学思想两点来谈:

  一、姜先生的教学特点

  1.因材施教

  姜先生教学不是一刀切,而是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因人而异地教。以我个人的经历为例:在我刚接到博士录取通知书,还没入学之前,姜先生打电话让我拿着之前所有的画到他家,姜先生每张画都看过之后,说我的气质是属于浑厚一路的,于是就根据我的笔性特点让我书法方面临写颜真卿的《麻姑仙坛记》和《祭侄稿》,绘画上从顾坤伯的树石入手,并上溯体会龚贤的用笔用墨法。我一步步地按照姜先生的教学步骤去做,果然觉得很轻松,易于上手和消化。其他师兄弟,有空灵一路的,有大写意一路的,有怪拙一路的等等,以姜先生广泛的艺术修养都用不同的方法去教,沿着学生的秉性向前推。

  2.扬长补短

  每个人都有自己特定的秉性,就艺术创作而言,把你自己的秉性表现出来就是成功。跟着姜先生学习,他不会约束你,你的特点,你的秉性,即便和他相反,他也不会去压制,而是顺势引导向前推,所以学生会心情舒畅感觉很自由。但同时,姜先生会把学生所缺的东西补上来。就我个人而言,我喜欢西方现当代艺术,喜欢超现实的有荒诞感的作品,姜先生都予以支持并引向更纯粹,但我入学时的笔墨基本功不够扎实,姜先生又帮我及时地补上。姜先生教学首先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特点、想法,这是姜先生的过人之处,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特点,发挥自己的长处,并帮学生纠偏补短。艺术教学就怕把学生教成没有问题但也没有特点的状态,反过来说,没有特点就是最大的问题,所以姜先生教出的学生艺术面貌都不一样。

  3.教规律不教套路

  姜先生非常反对学生一味地模仿老师,所以他在教学时教给学生的都是艺术规律,如笔墨规律、画面构成规律、艺术处理规律等,学生学到了艺术规律,再根据自己的情况活学活用,才会形成自己的路子。姜先生从不千篇一律地教学生山应该怎么画,树应该怎么画(笔墨基础教学除外),在姜先生的教学词汇里,没有“应该”这个词,他认为,所有的画面处理只有在它特定的语境里才会产生意义。他一直告诫我们不要僵化、不要定型,概念化的套路极为害人。读博3年间,先生讲的都是审美规律,大到观念形式语言、构成等艺术规律,小到如何打苔点等笔墨规律。有一次我问他相关的具体问题,他说技法从没有一定怎么着,要根据自己想表达的东西去创造,这样的技法才有生命。他这是在保护学生,若是拿着从老师那里学来的套路不管什么物象都往上套,一者表面上太像老师,二者猛一看似乎很有学习成果,实则是害了学生。

  4.深入浅出的教学语言

  姜先生授课从不故弄玄虚,总是直来直去,实话实说,他讲的都是他深刻理解的,比如他对绘画本体的讲述,对创作体验的讲述,都是以浅显的语句、形象的比喻,让人一听就懂。能把很深的道理,通过很简单的语句讲出来,这其实是很难的,那一定是自己真懂了,真融会贯通了才能做得到。古人常说,你想给别人一碗水,至少自己有一桶水才行。因为理解得深,因为站得高,所以才有能力把复杂的东西简单化,直抓核心,一针见血。

  5.善于挖掘学生的闪光点

  姜先生教学从不把不同学生做横向比较,并且再不成熟的作品里,他都能发现出闪光点,并培养、挖掘,并使之慢慢壮大成熟。有个姓郑的师兄讲述姜先生给他上课时,他拿了一沓画,姜先生看了都不以为然,唯有一张不起眼的他自己很随便画的小画,先生很认可,并告知他,这张画好在哪里,他应该保留发扬哪些优点,纠正哪些偏差,明确他努力的方向。后来郑师兄就按这个方向走,果然很顺,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图式语言。有些学生,一开始的基础不是很好,很多人可能不看好他,但姜先生往往能慧眼识真才,只要有闪光点,他都能一眼看出并抓住。先生经常讲,他看的不是学生现在画得怎么样,而是看学生的潜力,看他将来的发展空间。

  6.指正学生的创作方向

  能指出某一张画的某些问题,这个容易达到,但若能根据学生的特点为其指明创作方向,这是很难的。姜先生正是这样一位善于为学生指明创作方向的老师。有很多学生自己追求什么其实也不明确,所以就会这段时间受这个人影响这么画,那段时间受那个人影响那么画。而姜先生看过学生的作品后,就能知道这个学生是什么特点类型,并指明他适合的方向,学生以后的路往往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可以说是姜先生帮着学生去发现真正的自己。

  7.爱学生

  我常想,一个好的老师,首要标准不是他多有学问多有才,而是他的品格有多高他有多喜欢学生。教书是和心灵打交道,是感情的付出。姜先生从不对学生发脾气,甚至从没说过难听的话,但我们都怕他,我知道,“怕”是因为敬畏,是发自内心的敬服。姜先生打心眼里喜欢教书,喜欢学生,尊重学生。和先生相处久的朋友都知道,不论什么样的学生,年龄大一点的,小一点,基础好一点的,差一点的,他都一视同仁地用心去教。这至少说明了两点:(1)姜先生真正爱教书爱学生,正所谓有教无类。(2)姜先生有中国画传承教育的责任感,他觉得有责任有义务把从他的老师(像李可染、潘天寿、陆俨少、陆维钊、顾坤伯等)传承下来的中国画遗产传承到下一代。

  二、姜先生的教学思想

  姜先生的教学思想是与他的绘画思想密不可分的。根据我这3年的学习心得,就用姜先生教学话语中最常见的5个词简要地概述姜先生的教学思想吧。

  1.美

  在姜先生的教学中,学生可以自由地追寻自己的方向,但有一个底线,就是作品首先要美。姜先生这里讲的美主要是绘画语言层面上的意思:一是笔墨语言,如笔墨的规范和灵性。二是画面形式结构,如形本身的节奏美,形与形的组合美等。就像罗丹的雕塑作品《巴尔扎克像》,在真人形象上讲是很丑的,可是若从雕塑语言上讲,那痛快淋漓的意象体块造型是很美的。像席勒、梵高、蒙克等人的作品中都有这个特点。作品只有具有了美的品质,才能称其为艺术品,然后学生再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喜好追求自己的意境,或典雅美,或神秘美,或粗狂美,或苍凉美等等,就不会走偏。

  2.变

  变,是姜先生对自己创作提出的要求,同时也是向学生提出的期望。对自己创作而言,不能僵化,要变;而对于学生向老师学习,应该学其精神和理念,不能表面上像老师,也要变。姜先生讲到如何不要模仿古人时也提到变,变则生,认为须“意境变引导形式变”,一个人只有观念变了,他的画面形式才会跟着变,如果观念不变,就怎么也跳不出以前的套路。姜先生说的变,是从直观角度上讲的。所有感人的画都是发自内心的,不同的人的内心不一样,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境遇下的内心也不一样,从这点上说,只要是遵循真实表达的,就肯定是“变”的。

  3.感受

  感受是艺术创作的第一生命,姜先生在教学中极为强调感受,要学生培养感受生活的敏锐力,同时加强表达感受的表现力。有了感受,艺术创造才成为可能,不然,只能重复古人,重复别人,永远找不到自己。姜先生常用的一方印章“尊受”,也体现了他对尊重感受的重视度。先生经常督促学生关注身边的山石风景,自己身边有这么多美丽的景致何以视而不见,而去重复古人重复别人?要用自己的眼去看,自己的心去感受,画自己的画。

  4.眼界

  眼高才能手高,眼都不高,手怎么可能高?所以,姜先生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审美眼界,他经常带着学生到博物馆、美术馆观摩大师的展览,并一张画一张画地现场点评分析,这张画好在哪里,为什么这么处理,画面形式结构如何,笔墨处理如何,边看边讲,一讲就是四五个小时,每次讲完都累得站不起来,得歇老一会才能走路。我读博前姜先生带学生去故宫和中国美术馆看清代四僧及任伯年、黄宾虹、齐白石、吴昌硕四家的展览,师兄们根据先生对每张画的点评结集出版《姜宝林四大家四高僧作品赏析》一书,颇受好评。我读博一时,先生又带我们去故宫武英殿看历代名画展,在先生身边听他讲每张画的好处,耳濡目染,自然而然地眼力就跟上来了。在他家里上课时,姜先生也经常以他自己收藏的黄宾虹、齐白石、潘天寿、李可染等人的画与我们的画作比较讲评,这样一下子就能更形象地明白先生讲的道理,明白自己缺在什么地方。眼力上来了,手自然而然就会跟进,真是轻松的进步。

  5.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姜先生平时审美眼界特别宽,他喜欢民间版画、农民画、壁画、西方现代绘画并从中吸取养分,反过来又体现在他的创作上。在教学方面,姜先生不拘一格,鼓励学生不要拘泥山水一科,多向姊妹艺术学习。以我为例,作为山水招进来的学生,我偶尔也画人物,姜先生很支持。以前和先生谈过,本来我还想做一些雕塑的,先生虽支持,只是读博期间要做的事情太多,暂时没来得及做。姜先生今年甚至招了一个画油画的博士生,这可见他思路的宽广。我毕业论文写的是敦煌壁画中的现代审美因子,记得刚开始写时我担心答辩的理论老师会不会说什么,姜先生说就像你画画一样,不要迎合任何人,就按照你自己的想法自由地写。正因为先生的支持,我论文写得才如此开心自由。

  以上是我对姜先生教学特点和教学思想的简要概述,因个人水平所限,总结得有些浅薄,还请各位方家指正。姜先生的创作和教学思想就是姜先生自己常讲的“既要传统,又要现代”。这里讲的传统和现代是字面意义上的意思,就是既要传承优秀的传统文脉,又要有时代特点的创造。从广义上讲,真正意义上的传统必定含有创新的精神,而真正现代的作品,又必定具有传统精神的高度。所以说,传统与现代,最终是一不是二,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这也是姜先生论传统精神时提到的。

  姜先生是一个很有人格魅力的人,我妈常说我真是幸运碰见了一个好老师,要是我爸妈他们能当面向老师说声感谢多好。我心里默默地想,一定会有机会的。我妈是典型的农村妇女,一生唯一出的远门就是百里外的弟弟家。以后有条件了接父母到北京来生活,再让他们向先生当面道谢吧。博士3年过得很快,眼看就要临近毕业了,但我却一点都没有毕业时的伤感,因为我心里已经决定做先生的一个永不毕业的学生。


美术报 视点 00008 一句话 一辈子 一生情 2014-05-31 3486209 2 2014年05月31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