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20版:美育

致青春:
名家的校园印迹(6)

■实习生 李晓晓

  1949年之后,新中国的美术工作在党的领导下有条不紊地进行,对传统中国画的革新也成为当时美术界的首要任务之一。如何创作出适合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新国画”,如何突破传统国画的束缚,是这一时期国画革新、发展的主题。

  在20世纪中国人物画创作代表人物方增先身上,非常鲜明地体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画家为适应新时代的需求而不断创新的艺术探索历程。

  1954年,杭州国立艺术专科学校重新恢复了中国画系,已经研究生毕业的方增先从原本学习油画的地方转入了国画系任教。在此之前,方增先曾赴千佛洞研究、临摹壁画3个月,后来又到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采风。大量的临摹写生经历给方增先艺术方向的把握有很大的启迪。9月回杭不久,方增先便创作出代表他上世纪50年代绘画成就的作品《粒粒皆辛苦》。这幅融合了西方结构素描法和中国传统水墨画表现手法的作品,体现了方增先这一时期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浓郁生活气息的笔墨语言。

  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美术教育的发展受到了苏联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美术的重大影响。在这一时期,以中国画教学为主的民族美术教学出现了困难,油画成为了中央美术学院教学的重点。林岗作为20世纪50年代代表性的现实主义画家之一,就是在这样的教育背景下进入了他油画创作的蓬勃发展时期。

  林岗出生于山东省宁津县,1949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第二年毕业之后便留在中央美术学院任教,他的代表作品《群英会上的赵桂兰》就是在这一时期创作出来的。这幅画取材于1950年的“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会议”和“全国战斗英雄代表会议”,赵桂兰作为保护工厂财产不受损失而负伤的劳动模范得到毛主席的接见。林岗在报纸上看到赵桂兰的事迹之后,便萌发了创作的想法。1951年3月,这幅作品完成并刊登在了《人民日报》上,一发表便得到盛赞。正如华君武所说:“这张年画正确地表现了党和劳动人民的关系,正确地表现了群众对领袖的热爱和尊敬,同时也表现了毛主席和其他领导人对劳动人民的关怀和爱护。”

  林岗在几十年的艺术生涯中,创作出了很多优秀的作品,在严谨的造型基础上发挥出其独特的色彩表现力。不论是在写实主义创作阶段还是之后转入了抽象表现的创作,他的作品始终贯穿着一种含蓄而又抒情的特色。


美术报 美育 00020 致青春:
名家的校园印迹(6)
2014-06-28 3523592 2 2014年06月28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