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03版:视点

荒漠绿洲
岁月明珠

■本报记者 俞越

  翻看丝绸之路的历史资料,一眼望去,满眼黄沙,身在雨水充沛、山清水秀的江南,实在难以想象,古人是如何在苍凉的荒漠地带,开凿出一条连通西域的重要通道。偶然看到《大唐西域记》中的一段描述,说曾经盛极一时的楼兰王国以绿洲为立国之本。早已淹没在黄沙之中的楼兰国曾是水丰草茂,想来,张骞出使西域的道路并非如现在臆测,所到之处定是芳草萋萋,胡杨林一片葱郁。

  王朝更替,水路兴起,海上丝绸之路的开拓,丝路上驼铃不响,羌笛声歇,迎来走往的行人身影渐渐远去,丝绸之路逐渐被取代,慢慢走向没落。转眼千年,回望张骞去时路,绿洲早已不复存。如果沿路的古文明是一粒粒明珠,丝绸之路便是穿越其中的珍珠线,随着丝绸之路被沙石掩埋,明珠也渐渐失去光彩,不复往日光景。

  6月22日,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发起的“丝绸之路:起始段和天山廊道的路网”申遗成功,经过26年的艰苦努力,将古老的丝绸之路重新串起,把璀璨的明珠带到我们眼前。

  丝绸之路东起西安、洛阳,作为起始点,西安的未央宫、大明宫,洛阳的定鼎门、汉魏洛阳城,承载着朝代的更迭、东方农耕文明帝国的繁荣与昌盛,记载百姓的生活。作为一条经济要道,东来西往的商旅们行走于丝绸之路上,贩卖南北物资,互通有无,西域物种的来到,在中国遍地开花;丝绸陶瓷茶叶的输出,精致了西方人的生活。艺术与音乐双向传播,羌笛声、胡旋舞,在都城里回荡,蔚然成风。

  丝路上,行来走往的过客匆匆,唐朝的玄奘一路向西,从印度带回佛经,将佛法传播;西域人鸠摩罗什沿丝路东来,最终定居长安,译经讲学。民间的文化交流随着贸易的兴盛变得频繁,西域佛教文化源源不断地传入。魏晋隋唐时期,佛教鼎盛,丝路沿线,寺庙兴建,处处可闻佛法梵音。

  林立的石窟,精彩绝伦的壁画、雕塑让人惊叹,东西方文明碰撞产生的绚丽火花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不曾想,古人是以何种虔诚谦卑之心来到这里,开凿洞窟,忍受长年的黑暗与寂寞,仅借一豆烛火,刻画出心中最神圣的理想国。画匠们也不曾料到,千年沧桑变迁后,这些隐藏在戈壁黄土下的作品,成为解码时代的钥匙,窥探历史的法门。

  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路、一根线,更是一张铺陈在亚欧大陆上的庞大的立体之网,它超越了交通道路的局限,网住了经济、文化、艺术、宗教信仰,成为东西方文化乃至世界文明沟通和交流的标志。

  录入《世界遗产名录》不是漫长的26年申遗之路的终点,而是一个新的起点。有的历史已被掩埋,有的文明即将消亡,岁月变迁,绿洲变荒漠,丝路上我国境内22处中心城镇遗迹、商贸城市、交通遗迹、宗教遗迹和关联遗迹,有的只剩下斑驳的墙门。申遗成功后,如何在风沙侵袭下,抢救这些文化瑰宝,延续保护与传承,为后世保存完整的遗迹,以供发掘和研究。

  驼铃叮当,再走张骞去时路,届时,希望的绿洲在戈壁重现,古老的丝绸之路芳草萋萋,璀璨的珍珠经岁月的打磨,越发温润、剔透。


美术报 视点 00003 荒漠绿洲
岁月明珠
2014-06-28 3525467 2 2014年06月28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