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21版:鉴藏

北京时间6月22日下午,在卡塔尔首都多哈召开的第38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中国和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顺利进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首例跨国合作、成功申遗的项目。本刊特邀中国丝绸博物馆研究员蔡琴,通过分析评论当年举办的一个跨国展览——“从杭州到卢卡:穿越历史的丝绸之路”,与读者分享丝绸之路上东西方之间的融合、交流和对话。

从杭州到卢卡:穿越历史的丝绸之路

■蔡琴

  来自杭州中国丝绸博物馆的展览——“从杭州到卢卡:穿越历史的丝绸之路”,那年深秋曾在意大利古城卢卡展出。展览通过来自中国的丝绸、意大利当地出产的丝绸、意大利收藏的中亚丝绸以及相关文物的共同展示,勾勒出当年丝绸之路上的繁盛情景和两国之间交流的盛况。

  虽然展览规模不大,投入也不大,不是什么大“制作”——展品不过100来件,而且大都是仿复制品,虽然要收7欧元的门票,虽然卢卡只有不到10万人口,也鲜有外地游客,虽然意大利是时尚之国,意大利人以高品位的审美眼光著称于世,但是,前来参观的观众络绎不绝,并且赞叹不已。从观众的溢美之词中,反观这个展览,或许有所启迪。

  古老的现代的

  “丝绸之路”是永远的话题

  从河南荥阳青台村、浙江湖州钱山漾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丝织物来看,中国丝绸至少有5000年的历史了。因为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栽桑、养蚕、缫丝、织绸的国家,当之无愧是丝绸的故乡。从商、周织造出比较精细的染色提花丝织物起,经秦、汉、晋、唐、宋、元、明、清各个时代的不断发展和创新,中国的丝绸文化可以说是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又把中国丝绸传遍全世界。

  丝绸之路始于西汉武帝时,中国商队或西方商队用骆驼和骡马驮着大量丝织品,由长安出发,经敦煌西出玉门关,开始艰难的长途跋涉,路经上无飞鸟、下无走兽的沙漠,跨越终年积雪的山岭,来到中亚、西亚和欧洲。中国的西汉和东汉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初步繁荣阶段。当时的欧洲正是罗马帝国时代,处于奴隶制社会鼎盛阶段。中国文化影响了东亚许多国家和地区,罗马文化也影响了欧洲和地中海地区。丝绸之路在当时东方和西方两大文明架起了沟通的桥梁。丝绸之路带来了中外交流的长期繁荣,把古代的中华文化、印度文化、波斯文化、阿拉伯文化和古希腊、古罗马文化连接起来,把中国的造纸术、印刷术和火药传到西方,把西方的数学、医药和天文学传入中国,在世界历史上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

  古老的丝绸之路并不只是一条繁荣的丝绸贸易之路,它犹如一条彩带,将古代中国和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古文明联在一起。13世纪时中国丝绸纺织技术已传入意大利,在意大利出产的丝绸上可以看到明显的中国影响,甚至到了15世纪末,直接模仿中国图案成为了意大利丝绸生产作坊的风尚,中国和意大利这两个丝绸生产国度也藉由丝绸之路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丝绸之路虽然在工业化到来的时刻,完成了它的使命,逐步退出历史的舞台,但是在中西交流史上所带来的精神性影响,是永远的话题。当今社会,世界格局风云变幻,各种文化潮流相互激荡,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体制环境、社会条件各不相同,文化创新和社会和谐的意义日益凸显。面对“丝绸之路”这个话题时,想到我们各自祖先以生命为代价共同缔造的互通有无的交流方式,各种肤色、各色人等或许都会有一些启示掠过心头。

  由于题材是古代延续影响到现在的大家普遍熟悉和关注的,观众没有陌生感。在浙江省文化厅指导下,中国丝绸博物馆近年来以“丝绸之路”为主题的外展,受到国外广大观众的欢迎和喜爱。此次展览的举办,不仅对于宣传我国古老的丝绸生产技艺和文化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且对于增进中意两国间友好往来和合作也有着可以预期的意义。

  杭州的卢卡的

  谁能辨识他乡与故乡

  丝绸和丝绸之路对意大利,有很大的影响,但是选择在卢卡举办这一题材的展览更不同于其他地区。杭州和卢卡分别作为中意两国的“丝绸之府”的悠久的丝绸文化的历史积淀,为展览的成功举办也起到了特殊的作用。

  距今4700年的良渚出土丝织物就已揭示了杭州丝绸的历史之久。南宋时杭州设有织造府和织染局,专门管理丝织、印染,当时“都民士女,罗绮如云”。13世纪的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他的游记中写道:杭州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城市,有着大量的绫罗绸缎。经过《马可·波罗游记》的介绍,杭州丝绸在欧洲尤其是意大利声誉雀起。明清时期,官府在南京、苏州、杭州设有规模巨大的丝织工场,即著名的“江南三织造”,因而进一步推动了杭州丝绸业的发展。杭州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兼有独树一帜的丝绸文化,向称“丝绸之府”。意大利人对杭州有一种特别的感情,在马可·波罗之后,明清之际的传教士卫匡国被派遣去中国传教,卫匡国出生于意大利特伦托,1643年,29岁的卫匡国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到达杭州。卫匡国往返于欧洲和中国之间的3次航行耗费了他48年生命中宝贵的11年时光。卫匡国撰写著作、绘制地图,将有着数千年历史的中国文明引入了欧洲。1661年6月,卫匡国因霍乱感染在杭州病逝。

  卢卡是意大利中部城市,早先曾是伊特鲁里亚人的居住地,公元前180年被罗马人占领,后来也是文艺复兴的重镇。卢卡丝绸工业的繁荣开始于11世纪和12世纪,这是由于西西里人、犹太人和希腊人移民到了意大利南部、中部的许多城市,带来了纺织技术。同时,随着东方国家里许多意大利贸易站的消失,中国丝绸的进口急剧下降。为了满足富人和强大的资产阶级对奢侈织物的需求,卢卡、热那亚、威尼斯和佛罗伦萨市开始大规模生产丝绸并向欧洲所有地区出口。丝绸贸易使卢卡成为中世纪的一座名城,14世纪卢卡的发展到达顶峰,是全欧洲的丝绸重镇和意大利纺织中心,至今城内仍保留有当时炼染、缫丝作坊的遗迹。如今的卢卡,被建于16、17世纪的古城墙包围着,古建筑保存非常完美,城里有艺术气氛浓厚的广场、大教堂、美术馆、博物馆……古城卢卡与被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誉为“天城”东方蚕桑之地、丝绸之府的杭州,在内在的精神上十分契合,堪称东西方丝绸之苑中的“并蒂莲花”。

  静态的动态的

  多元展品打动观众

  丝绸特殊的材质,出土和流传下来的古代文物十分有限,而与意大利或者丝绸之路相关的文物更是少之又少。中国丝绸博物馆1992年成立以来,收集、抢救了大批珍贵的中国丝绸文物,其中凝聚了很多人的心血。众所周知,丝绸文物的展示需要非常好的温湿度条件,同时频繁的运输也不利于丝绸文物的保护。为了能选到合适的展品,既保护好珍贵文物又不影响展示效果和展品的解释力,策展人员积极开动脑筋,从各种门类的复制品中遴选最有代表性最能说明问题的展品。此次展览中国丝绸博物馆共提供30组/38件展品,除了一件清代织机为原物外,其余都是仿复制品。展品以不同方式的整合,会产生不同的印象,从而演绎出不同的历史图像。

  丝绸面料、服饰;书画卷轴、长卷;明清家具、摆设;唐三彩立俑、驼队;古老的模型织机、织具等中方展品与卢卡市政厅提供的14世纪的图书文献、意大利和中亚丝绸服饰以及织机等一批展品交相辉映。意方策展人阿尔多把笔者拉到展示卫匡国绘制的地图的平柜前,激动地说,虽然这幅地图有很多不确切之处,但这确实是当年意大利人了解中国的工具,卫匡国用自己有限的地理知识努力地让意大利知道,中国是多么博大、多么美好!在这些文献中,还能看到贴着实物面料的当年卢卡生产的丝绸样本。这些图书文献虽然本身并非丝绸,却成了本次展览富有意义的展品。文物毕竟有限,但是紧扣展览主题的一般展品以自身的魅力,同样打动了观众、征服了观众,令观众赞叹不已。

  选择这么多的仿复制品举办外展,对中国丝绸博物馆而言是第一次。通过展览提出一个什么问题,把潜在的问题通过博物馆展览提升为学术话题,而不是单纯地探讨和展示具体的藏品。大胆而创新思维带来的不仅使展览的顺利开展,还赢得了观众赞誉,为今后举办外展积累了成功的经验:好的展览不等于就是好的展品的简单相加,通过策划,在一个好的主题下,一般的作品也可能组成一个有意义的展览。

  原状的绚烂的

  展览语境穿越时空

  对参观个体来说,好的展览让人流连忘返。作为展览关键部分,展厅设计始终是最为重要的环节,因为观众走进展厅第一眼看到的总是精心布置的总体形象,而不是某一个具体的展品。研究显示,观众即使进入展厅后,大概也只有几秒钟去观赏一个展品,在这短短的时间内,他们无法了解创作者和阐释者对展品所付出的一切。博物馆展览面临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怎样把代表藏品深度和广度的信息最大限度地传递给观众?普鲁斯特(Marcel Proust)的观点认为展品不仅仅针对古代文化遗物时才具有某种正确性即它们原来与现场的血肉般的联系,在博物馆中为了适应变化着的需要,展品可以恢复自己的现实功能。

  “从杭州到卢卡:穿越历史的丝绸之路”展厅设计师围绕着展览的人文主题,尽各种努力让历史重现,让展品变得有生命,让无形的文化遗产变成可见可闻甚至可触摸的东西,最终传递人文主题的精微和深度,使展览的“有效性”发挥到极致。首先是展场,选择在卢卡市政厅所管辖的一所13世纪的古建筑里面。展览安排在二楼的5间房间内,房间的面积都不大,每间不超过100平方米,房间的格式、装修完全是原状。在这样的空间里搞展览的确非常不容易,那些斑驳的墙面无论怎么与华丽的丝绸搭不起来。设计师最后用各种主题纹样的丝绸面料作为垂幔、挂帐、门帘,每个房间根据展览内容的需要,各不相同,丝绸唯美的场景被烘托得淋漓尽致,使观众一进展厅就仿佛身临其境。这样的展览语境能够给观众带来审美的愉悦、认同和联想,让人们驻目、驻足、驻心,在人们的心池中掀起涟漪。

  而且,从文物保护角度看,真丝不仅具有吸湿、放湿性能,还可调节室内温湿度,并能将有害气体、灰尘、微生物吸掉。用真丝装饰品布置房间,不仅可以使屋子纤尘不染,而且能保持室内安静。想想国内的那些大展动辄大拆大建,上一个展览的涂料气味还没散尽,下一个展览的油漆又要开刷,浪费钱且不说,对观众对文物都是有害的。所以从文物保护和环保角度看,也有借鉴意义。

  与此同时,设计师还采用影片播放增加展览的感染力。如此之小的一个展览,先后有7个片子,这也是笔者30年博物馆职业生涯中闻所未闻。影片的播放形式也是各种各样,有顶部的、侧面的,这两种形式是为了造势,增加展场气氛。有展柜内的、展柜外的,前者是辅助解释展品,后者自身就是一个展品。中国丝绸博物馆提供的《丝绸之路》在中方相应的展柜内,辅助说明丝绸之路的概况。在中国清代织机表演厅,一个镜框状的显示屏搁置在一个斑驳的中式低柜上,仿佛是居家的陈式,显示屏里滚动播放着动画片《蚕宝宝的一生》。最后一个展厅布置成一个影院的样子,大屏幕播放着反映卢卡丝绸历史的纪录片。这些片子不仅从形式上丰富了展示的手段,从内容的选择上,也正显示了博物馆对相关历史片段的重要性的看法,而影片中今人对前人创造的文化进行评说,如同一个成熟的人回忆自己的童年往事或少年情怀,使观众对展览的价值与意义有了更明晰的认识和理解。

  综上所述,一个外展的成功举办,是各方共同努力的结果。该展览是一个集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为一体的成功之作,类似这样的展览不仅深受国外观众的热烈欢迎,国内民众也热切期望能够观赏共享。在新的形势下,博物馆应勇于创新,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外展模式,把外展办活、办精,使之真正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


美术报 鉴藏 00021 从杭州到卢卡:穿越历史的丝绸之路 2014-06-28 3522812 2 2014年06月28日 星期六